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是我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祭天建筑群,其宝贵价值独一无二。作为天坛遗产的守护者,自2007年起,吴晶巍就开始从事天坛规划编制工作,一干就是17年。如今,吴晶巍是天坛公园遗产办副主任,也是天坛公园规划团队的负责人。工作期间,吴晶巍组织参与过的规划项目达20项之多,范围涉及文物腾退、文物展示、环境整治、文化商业等方方面面,对天坛的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花展和文化结合
让天坛花展有了文化味儿
2004年,吴晶巍进入天坛公园工作,学习育种专业的她被分配到了绿化队。天坛公园80%以上的面积都是绿地,因此,绿化工作是天坛公园的核心工作之一。
虽说专业对口,但要将书本上的知识活学活用,还需要亲身实践。最初,吴晶巍在绿化队花卉班工作。“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才知道原来就连浇水也有特殊的门道。刚开始时,我每次浇完花浑身都湿透了,跟老师傅请教后才知道,浇花时要倒退着浇水,水才不会溅到身上。”吴晶巍回忆说。
做植物保护时,吴晶巍将大学时的书籍都拿了出来,结合天坛公园种的植物又学了一遍。她还将老师傅之前的工作日志也找出来学习,遇到问题就及时请教、解决。盛夏是很多植物的生长期,也是植物容易闹病虫害的季节。为了能够及时了解植物的生长状况,每天吴晶巍都会到园子里查看,走一圈下来将近2个小时。通常,她会上下午各转一遍,以便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解决。
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和韧劲儿,吴晶巍在工作中逐渐崭露头角。随后,她被委以设计花展的重任。天坛公园的花展一直被市民津津乐道,例如月季园就有60多年的历史。但此前,花展只是展示花的培育技术和花卉本身的美。接手这项工作后,在时任队领导的带领下,吴晶巍决定将花展和文化结合起来重新设计。
她大胆的出设计思路、展板文字,利用人物和器皿造型等与花卉相结合,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讲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故事。天坛公园花展的变化,一下子给市民游客带来很多惊喜,引得不少游客专门慕名而来。比如,端午节时,天坛公园花展就做了龙舟造型的花展;在菊花盛开时,赏菊的同时,还精心为游客准备了卞和献玉的故事。这些都受到了各界好评。
整理大量资料
填补天坛历史档案空白
2007年,吴晶巍调到管理处研究室工作,从事文化研究、规划等工作。规划编制工作对综合能力要求很强,既要对天坛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又要明晰现状、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策略。
吴晶巍喜欢历史,爱钻研,不喜欢复制别人的想法,有自己的见解。因为跟大学时学的专业并不对口,为了更快地上手开展工作,她开始看大量的文献。“天坛的文化特别深厚,有很多专业术语,我需要看大量的论文、史料等。”吴晶巍说,“有的史料很难读懂,例如明代的文献都没有标点符号,对不是专业学历史的我来说,就更难了。”
一边看史料的同时,吴晶巍一边整理历史文献,为史料点读,这为后来人学习带来了不少便利。同时,她还搜集了很多明清史料、明清的图档等。“这个过程对我自身的成长帮助很大,现在看到一句话,我就能辨别是研究成果,还是史料记载的史实。”吴晶巍说。
多年来,吴晶巍在天坛历史研究上一直保持着孜孜以求的态度,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7年间,她查阅了大量有关天坛的历史文献,整理资料达60万字、图档近千幅。同时,吴晶巍还牵头将日本人石桥丑雄1957年出版的《天坛》一书翻译成中文,这些资料极大填补了天坛历史档案的空白,对天坛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她还以这些资料为基础围绕天坛文物保护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17年间共开展12项局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共计14篇。这些研究厘清了部分天坛历史难题,同时也为天坛规划编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出合理规划建议
让天坛早日再现完整风貌
1998年,天坛公园在申遗时,北京市政府向世遗组织做出了庄严的承诺,要恢复完整的天坛。随着城市化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天坛部分坛域长期被一些单位、民居占用。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这座古代建筑群的完整性得到进一步恢复。
2018年,天坛机械厂区域文物腾退与环境整治项目,是北京中轴线申遗启动以来先期开展的文物腾退项目,在全北京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吴晶巍带领的规划团队就负责此项目的规划编制任务。
“规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建筑拆除后如何恢复区域的历史风貌。”吴晶巍说。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她利用前期所做研究提出历史上天坛树木种植和建筑设计一样都遵循易学的“象数”思维,并明确区域的树木种类和种植间距。此研究成果也为之后的《天坛西南外坛景观风貌恢复详细规划》《天坛外坛天坛医院旧址风貌整治方案研究》《天坛保护规划(2025-2035年)》所借鉴应用,在天坛外坛植物风貌恢复策略制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0年,东城区政府启动天坛西门门区环境整治项目,原计划将天坛西门南侧的坛墙豁口封闭以调整车辆行驶路线。吴晶巍针对前期的历史文献研究,提出天坛西门南侧豁口应为历史走牲口所用,不能封闭,并提交了1900年西门照片和1938年手绘彩图,同时阐述了祭祀牺牲在天坛的行进路线。最终,其所提建议被采纳,豁口得以保留。之后对于走牲口位置及保护展示策略也在她的提议下被写入了《天坛保护规划(2025-2035年)》中。类似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也是吴晶巍充分利用学术能力保护天坛的一个缩影。
天坛公园273公顷
每一寸土地都有她调研的足迹
作为世界遗产、文保单位,只有弄清楚它的历史,才能在规划编制中真正保护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规划团队负责人,吴晶巍不仅对天坛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对天坛的现状“了如指掌”。天坛公园273公顷,每一寸土地上都留有她调研的足迹。
天坛外坛占地一直是天坛作为世界遗产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但由于这72公顷土地一直不归天坛公园管理,同时权属又极其复杂,所以一直是笔“糊涂账”。 2021年3月,吴晶巍带领规划团队再次对此区域进行了详细摸排。
此次摸排分为占地居民和占地单位两个类别,其中单位摸排难度非常之大,在此注册的单位有千家之多。规划团队从腾退实施角度将单位按产权进行归类,最终将上千家单位浓缩至43家,同时也摸清了一些占地单位的详细情况。这些调查数据同时上报给了市文物局,用于指导接下来的文物腾退工作。17年间,她多次参与天坛公园交流活动,积极反馈外坛占地情况,在市区两级政府及全体天坛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天坛外坛65栋简易楼、天坛医院、药检所等陆续搬迁腾退。
在中轴线申遗中
她负责撰写天坛公园讲解词
十几年来的规划、遗产保护工作,让吴晶巍积累了丰富经验,她了解天坛的历史,了解天坛的现状和保护策略。因此,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吴晶巍负责牵头撰写了天坛公园的讲解词。2023年8月,评审专家来北京考察时,现场听了天坛公园介绍讲解,专家们连连称赞。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吴晶巍的工作更忙了。“后续要对接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包括对接中轴线展陈体系整体的规划设计等。中轴线是个整体,天坛融入其中的同时,也要考虑展现自己的特色。”吴晶巍介绍,“此外,还包含中轴线的游览路线、遗产监测项目、保护规划等方面的实施。”
随着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中轴线上的各个景点也迎来了新一轮游览高峰,大量中外游客沉浸式探寻中轴线之美,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目前,天坛公园平日客流量达十万,我们的服务更要跟得上。”吴晶巍说。节假日及寒暑假期间,她经常会去园子里巡视,到服务岗位支援,维持秩序,解答游客问题,丰富游客的游园体验,让大家沉浸式感受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魅力,天坛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宝贵遗产。“我深深地热爱这份工作,为能从事这样有意义的工作而深感自豪。”吴晶巍表示,未来,她将继续深植于天坛这块沃土,科学合理地制定天坛保护规划,用规划照亮天坛文物保护前行之路。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