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全球顶级赛事活动、打造冰雪项目消费目的地、丰富体育消费供给……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三年来,市体育局积极巩固扩大体育消费人口,搭建体育消费新场景,时尚潮流体育消费不断涌现,首都体育消费不断提档升级。
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人口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市体育局充分运用冬奥遗产,释放消费潜力,提高消费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运动和体育消费的新需求。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北京体育消费总规模年均达到700亿元以上,人均体育消费超过3000元。北京体育消费总规模、人均体育消费和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处于全国前列。
通过北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来看,“十三五”末,本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18%,“十四五”末有望完成53%的目标。其中,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冰雪消费成为热点。
与此同时,体育市场主体持续攀升,体育服务类企业占比保持在95%,体育服务业优势显著,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高度吻合。中超、中网、中篮联等头部企业集聚,拥有体育类高新技术企业140家、体育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7家,以及体育类“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近年来,服贸会的参展企业及签约金额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签约总金额由2020年的86.93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136.9亿元,也间接反映了体育市场的繁荣景象。
体育消费方面,市体育局打造了“8·8”北京体育消费节、冰雪运动消费季等品牌促消费活动,同时,延展了夜经济体育消费内容,马拉松、小轮车、篮球、滑板、卡丁车、武术等项目融入北京夜京城,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市场主体和群众参与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带动体育消费2023年达到2.23亿元。
体育场地设施不断完善
“十四五”以来,北京通过不断“补短板、强弱项”,逐步打造与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运动健身需求相适应的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网络。目前,北京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从“十三五”末的2.45平方米增长到2.9平方米。
体育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市区体育总会、街道(乡镇)文体中心三级管理网络以及市区体育协会、基层健身团队三级运行网络不断完善,形成了覆盖面广、包容量大、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市级体育组织已达到126个。
群众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形成“群众天天有活动、社区(行政村)月月有赛事、街道(乡镇)年年有运动会”的局面。全面推动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今年上半年,举办市级以上赛事活动200余项次。例如,国安恢复中超主场比赛后,新工体上座率持续上升,今年4月2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2023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4轮,北京国安对阵山东泰山的比赛吸引5万余人次现场观战。通过北京体育健儿在国内外大赛上的优异表现,吸引带动了更多市民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升。
今年年底将举办5项国际赛事
北京引进高水平赛事,积极打造高水平赛事聚集地。持续推动冬奥场馆赛后利用,成功申办多项国际冰雪赛事。目前,已有国际滑联11项赛事落户北京,今年年底将举办5项国际赛事。
积极推进体育与商务、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科技等多业态全面融合发展。其中,开展了国际级、市级体育旅游示范项目评选,推出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骑行线路;支持举办体育领域各类展会、论坛;与市卫生健康委共同实施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建立国家级、市级体育传统校;举办数智体育公开赛;打造体育消费聚集区重点打造首钢园、五棵松、新工体、奥林匹克公园、城市绿心、南海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世园公园等10个体育消费聚集区。
此外,深化京津冀体育协同共进。加快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深化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助力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建立三地联动的工作机制,共同举办京津冀体育产业大会、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活动,发布京张十大户外运动目的地、十大网红露营地等。
□本报记者 周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