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家教园地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孩子不合群, 需要改变吗?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8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在幼儿园与学校总是不合群,总交不到朋友,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种状态需要改变吗?孩子不合群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起来听听专家和家长的建议……
孩子不合群, 需要改变吗?

邰怡明 绘图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蕊云课堂”由北京市妇联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北京出版集团父母必读杂志社协办。
 

刘女士 私企员工 女儿10岁

“合群”不是刻意迎合,而是要提升自身

“妈妈,我不想用铅笔盒了,能给我买一个笔袋吗?”“能不能从网上下单买盒水晶泥?”……自从女儿上了小学三年级后,对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我在家长交流群中询问才得知,最近孩子班上流行用这些小玩意。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是在努力融入群体,避免自己“不合群”。

人类有社交需求,儿童也不例外。对小孩来说,社交门槛比大人要低很多,一张彩纸、一块橡皮都能夯实小友谊。对女儿这方面的需求,只要不是过分攀比,我一般会给予支持,毕竟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很重要。但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对友谊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就能维持。作为过来人,我给女儿的建议是想要让自己“合群”,不被孤立,更好的方法是树立威信与形象,比如言出必行、与人为善、敢于担当等,努力提升自己,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诚实可靠并且有能力的人。这样每当有需要集体共同完成的任务出现时,大家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你,这种威信与担当不是主动迎合别人就能实现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带孩子多经历、多体验。同时,要以身作则,帮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当一个人为人真诚笃实,自然就能吸引来伙伴,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梁先生 创业者 儿子13岁

给予孩子一定的“不合群自由”

我认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刻意改变孩子性格,不合群就不合群,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心理疾病,就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们什么都不做,作为家长是很重要的引导人,只要你按照孩子的天性耐心地陪孩子成长,就不用太过焦虑。

记得我家儿子三四岁左右的时候,我和妈妈带他去小区广场玩,很多跟他差不多的男孩子都在一起玩捉迷藏、蹦蹦跳跳的,我家孩子就站在旁边看,偶尔也跟着跑跑,但始终处于旁观者的状态。一个跟我们熟识的奶奶就过来鼓励我家儿子说:“去吧,跟他们一起玩。”儿子就赶紧跑回到了妈妈的身边……或许这时候很多家长就开始贴标签了“这孩子不合群”,并因此而焦虑。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时间,可能孩子还没有准备好要加入。所以,当时我们就没有逼着孩子加入游戏,要不要加入,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和孩子妈妈也带着孩子到处旅游。此外,我们还带着孩子逛商场、菜市场,周末去爬山等等。通过扩大孩子的交际圈,来让孩子认知社会,孩子慢慢就学会了为人处世的方式。后来,孩子去菜市场买菜时,还学会讨价还价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把各种方法输入给孩子后,孩子会慢慢完成自己的成长,逼孩子改变或许不是一个好方法。

顾女士 公司职员 儿子8岁

找到孩子“独”的原因“对症下药”

我家孩子从小性格就安静,不喜欢出去玩。我们以为等他上学后接触的同龄人多了,这种习惯就会改变,现在这样大人很省心,所以一直没有刻意关注。

没想到孩子上一年级后依然如此,在班里不合群,几乎交不到朋友,甚至同学一和他的想法相左他就发脾气。老师委婉地表示孩子的性格会影响日后发展,建议我们帮着孩子改善,我这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经过耐心和孩子交流以及仔细观察,我发现儿子“独”,是因为所住小区的孩子少,他从小接触的伙伴太少,只能自己玩,久而久之就习惯在家呆着,上学后心态也没调整过来,因此不适应集体生活。

于是,我开始给他讲述集体生活的美好,用说故事、看童书等内容引导他,一点点改变他对集体生活的抵触。然后,我还主动联系几个聊得来的家长,请求她们周末组织活动时带上我们,对方痛快地答应了。带儿子去了几次郊区烧烤、露营后,孩子爱玩的天性让他和小伙伴自然而然地玩到了一起,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冷”。逐渐地,他和两三个同学结成对子,回家后经常和我们聊相处趣事,我则适时表扬,并鼓励他邀请小伙伴来家玩。

几个月后,儿子的不合群问题有了明显改变,笑容多了,和同学出现意见不一致时,也学会听取对方意见,不再动辄发脾气了。

北京市教育工会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雷秀雅、董佥会

创造条件促进交往,引导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合群性”,心理学定义是指个体主动敞开自我、自觉带入集体的心理倾向和行为特征,它直接影响个人的幸福实现程度、能力发挥程度以及在社会层面所能获得的成功程度。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合群的孩子社会性发展较差,群体性弱,长大后有的很难适应社会,有的难以与同事友好相处,难以得到他人谅解和友情,严重者甚至形成孤僻、怯懦、抑郁的不良人格。合群与否的问题,往往出现得很早,甚至在孩子一两岁时就会呈现。

判断孩子是否合群,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其是否喜欢与他人一起玩,并且能与他人和平共处。影响孩子是否合群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归纳为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怕生,敏感性高,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显得内向、腼腆、慢熟;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与他人产生摩擦与冲突;极个别孩子存在生理或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

家庭因素主要是由于家长不良的教养方式,比如陪伴时间不足,与孩子进行高效互动的时间少,导致孩子更黏着家长,对分离产生焦虑,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又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控制,担心孩子把屋子弄乱弄脏,不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玩;担心孩子出现闪失,不让孩子出门。还有一些家长过于放纵或忽视,孩子们在一起玩,发生摩擦是难免的,有些孩子可能爱捣乱、爱哭闹、爱逞能、爱骂人,同龄儿童不欢迎其加入游戏。所以,家长需要培养教育敏感性,抓住机会适度引导。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城市生活等情况,比如现在的孩子都住楼房,少有邻里之间的交流,同单元也很少有同龄孩子;一些孩子由祖辈来带,缺少与同伴交流的经验。

那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群?首先要了解合群心理。不同于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不能在外观上清晰可见,也不一定与身体发育的速度相符,更需要家长用心观察,耐心理解和引导,而不要主观臆断地给孩子贴上“不合群”的标签。相关的知识越丰富,家长越能清晰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到什么阶段,避免不必要的担心。

其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家长应先根据孩子的情况排除病理性或先天性因素,譬如自闭症、语言障碍,然后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家长应放慢脚步,不要强迫孩子马上融入他人,而是多给一些时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支持感,最好以身作则,让孩子体会到与别人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第三,创造条件促进同伴交往。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在他们与同龄人互动时,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成为安静的守护者。即使孩子们出现争吵、哭闹等状况,也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处理,减少干预,从而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孩子广交朋友,不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而是与各种类型的同伴交往。还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同学和朋友来家里做客,并热情招待孩子的客人,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糖果、书籍、玩具等与伙伴分享。

培养孩子的合群性是一个到成年期都十分关键的问题,需要家长持续关注,让孩子获得心理的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任洁 张晶 杨琳琳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