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盘点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之最”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24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盘点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之最”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轴线南北贯穿北京城区中心,既是北京城经典建筑对称轴,也是众多文化元素汇聚轴。历史上沿线曾有许多景观,承载和创造了不少“之最”和“第一”。它们既是中轴线上的杰出建筑,也是中轴线上的文化地标。近日,笔者梳理和盘点了这些独特的“文化之最”,带读者一起品味中轴线的文化魅力……

中国最大的古代档案馆:

皇史宬

皇史宬位于中轴线东侧,即天安门东侧南池子大街南口。据《北京史话》载: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初建时定名“神御阁”,建成后敕赐名“皇史宬”。“宬”是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意为收藏皇家档案文献的地方。

皇史宬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院,为整石雕砌,殿内大厅无梁无柱,建有皇史宬门、正殿、东西配殿、御碑亭等。其正殿坐落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面阔九间,黄琉璃简瓦庑殿顶,拱券式砖石结构。门设两重,殿内筑有一座1.4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面放有152个雕云龙纹铜皮樟木柜,即“金匮石室”,存放着皇家的圣训、实录与玉牒,以及《永乐大典》副本、《大清会典》等重要档案文献。

由于皇史宬能防火、防潮、防虫、防霉,且冬暖夏凉,温度相对稳定,极宜保存档案文献,由此成为明清两代皇室保存其皇家史册的档案馆。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第一家会馆:

芜湖会馆

芜湖会馆位于中轴线东侧,即前门外长巷三条,芜湖会馆始建于明代。会馆是古代同籍同乡聚会、娱乐、议事及储货的馆舍。据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尝考会馆之设于都中……凡入出都门者,籍有稽,游有业,困有归也。”芜湖会馆有“中国第一家会馆”之称,由安徽芜湖人俞谟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建立。

俞谟,字克端,安徽芜湖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以选贡的身份任南京户部主事,迁都北京后转任工部主事,掌管工程类的事务。为了给芜湖籍官员在京办事和芜湖籍举子进京赶考有寄居之地,便出资设立了同乡馆舍,称“京都芜湖会馆”。

有史料记载:芜湖会馆有东西两院,各矗立着一株高大的香椿树。正厅有3间,各式厢房小屋16间,沿街铺面房屋7间,灰棚房6间。

历经600年,而今芜湖会馆遗址尚存,现存为清式建筑,坐西朝东,尚存穿堂门洞及北房八间。2012年被东城区列为普查登记文物。

北京第一家戏院:

广和楼

广和楼位于前门大街东侧肉市街内,曾与华乐楼、广德楼、第一舞台并称“京城四大戏园”。

据《前门大街历史与文化》载:广和楼的前身是康熙年间的酒馆戏楼——查楼,后转变为茶园戏楼。查楼兴建于明代,清吴长元《宸垣识略》称:“查楼在肉市,明代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入口有小木坊,旧书‘查楼’二字。乾隆庚子毁于火,今重建书‘广和查楼’。”可见查楼本是私家花园里的戏楼。

查楼的繁华初始于康熙年间,当时已改成对外营业的茶园,初名查家茶楼、查家楼,后改称广和查楼。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戏剧家洪昇的《长生殿》在此演出。光绪年间广和查楼连遭两次大火,损失惨重。后由王静斋(王杰)购买,重新修建后改名为广和楼戏园。清末至民国初期是广和楼之黄金时代,喜连成、富连成科班长年在此演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等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广和楼,并更名为广和剧场,后恢复原名,今成为中轴线上知名的演艺场所。

北京最早的电影院: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前门大街大栅栏,始建于清末,初名为“马思远茶楼”,后为“大亨轩茶楼”,是北京地区创建的第一家电影院,1905年改称“大观楼影戏园”,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外国片《麻疯女》。同年12月28日为庆祝京剧泰斗谭鑫培六十大寿,放映了中国第一部戏剧影片《定军山》。1907年12月改为“大观楼影戏院”。

因年代较早,设备较简陋,早期除放映滑稽片外,仅播映海外风光片。1941年初经过改建,使用的设备为法国百代35毫米固定式放映机,并于1945年3月晋升为头轮影院。

1955年1月,大观楼影戏院实行公私合营。1960年11月作为北京第一家立体宽银幕电影院正式开幕,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彩色宽银幕立体风光片《漓江游记》。1976年因故停业,1987年12月重张开业后成为北京首家大银幕影院。百余年来,该电影院曾创下中国电影史上许多“第一”与“之最”。今为“大观楼影城”。

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位于中轴线东侧,即东城区沙滩后街,为北京大学前身。据《北京教育史》载: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总理衙门奏筹办京师大学堂并拟学堂章程折》,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创办之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1900年,京师大学堂先遭义和团冲击,后被八国联军占为兵营,校舍、书籍、设备严重毁坏,被迫停办。1902年1月,战事平息后,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吏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随后举办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并于1902年10月14日开始招生。同年,设藏书楼,这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大学图书馆。

1910年开办分科大学,共开办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7科,设13学门,1912年5月3日,民国政府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1916年,学校借款在汉花园(今沙滩)兴建新楼,于1918年8月落成,这就是著名的“北大红楼”。

此后学校几经调整,曾称京师大学校、中华大学、北平大学,1929年8月6日恢复国立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与燕京大学合并,校址由沙滩迁至海淀燕园(燕京大学),即今北京大学。

北京第一座公园:

中山公园

中山公园位于中轴线西侧,即天安门西侧,据《中山公园志》载:中山公园原址初为辽、金时期兴国寺,元代改为万寿兴国寺。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礼制改建为社稷坛,为帝王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坛庙。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于1913年接管了社稷坛,开始募集捐款进行大面积的整修。1914年10月10日,辟为公园向社会开放,称“中央公园”,是当时北京城内第一座公共园林,也是北京最早成为公园的皇家园林之一。

1915年以后,公园完成了唐花坞、大木桥、松柏交翠亭、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春明馆、格言亭等景观的建设,奠定了公园的整体格局。1925年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曾停放在园内的拜殿。1928年9月5日改名为“中山公园”,一直延续至今。

北京第一座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

先农坛体育场位于中轴线南段西侧,曾为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神农氏,进行象征性耕耘的地方。据《北京近代体育史话》载:民国以来,北平一直没有正规的体育场。为了举办第十九届华北运动会,时任市长袁良于1934年11月1日亲偕主管教育的官员到先农坛东坛进行勘察,并当即决定在该处修建“北平公共体育场”。但因人事变动的影响,直至1936年春才正式奠基,到1937年秋天才基本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先农坛体育场进行改建和扩建,容纳观众人数由原来的一万多人增加到三万人。此后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多项赛事在此举办,由此成为北京的体育运动中心。1986年至1988年,先农坛体育场被拆除重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综合性体育场馆。它是北京公共体育的起源地,其八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堪称北京和中国体育发展史的缩影。

主讲人介绍:

户力平,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多年业余从事北京文史研究,特别是北京地名、风物、民俗及古村落研究,并在《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劳动午报》等报刊发稿千余篇。做客北京电台文化节目百余次。已出版《光阴里的老北京》《北京地铁站名掌故》《京西海淀说故》《香山传说》等。

□主讲人:户力平 文/图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