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任洁) 7月29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专业高效、支撑有力的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教研体系,以高质量教研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施意见》规定,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市、区、校(园)三级教研为主体,以中小学幼儿园为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区、校三级教研工作责任,首创“全域教研”机制,建设教研基地、教研工作坊,建设教研共同体,开展全领域主题化研究,实现各区各校精准问诊全覆盖。
《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大教研共同体,构建“一横两纵”大教研格局,横向建立学科、学校(集团)、学区、区际教研共同体,适应教师交流轮岗等新需求,开展学科一体化和跨学科共同教研;纵向建立市、区、校(园)三级教研共同体,市、区教研机构定期深入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视导与调研,通过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示范课、教研展示、研讨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诊断问题,改进教学。特别是在教育集团等育人新载体内建立纵向教研共同体,支持服务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贯通式连续培养。
同时,本市将建设教研基地、教研工作坊等教研共同体,围绕重点任务,覆盖全市各区,开展全领域主题化研究,打造“全域教研”品牌。探索建立京津冀协同教研机制。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研方面,市教委提出以数字化为杠杆撬动基础教育变革,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创新教学样态的能力;深入研究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构建数字化背景下新型教与学模式;探索研发智能教师助手,高效管理教育资源,精准分析学生动态学情,常态化支撑教师备课、授课、评价等工作;探索研发数字教师、智能学伴,在各领域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更高水平推进减负增效提质。
《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打造高素质教研队伍。市、区两级教研机构配齐配足各学科专职教研员,并根据需要在中小学幼儿园或高校、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聘请符合条件的兼职教研员,着力打造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研员队伍。完善专职教研员准入标准和遴选机制,教研员原则上应有6年以上教学工作经历,具有中级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称。
完善教研员动态管理机制,打通教师和教研员之间双向流动通道。探索建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一线教师到教研机构交流轮岗机制。建立专职教研员定期到中小学任教制度,教研员在岗工作满5年后,原则上要到中小学从事1学年以上教育教学工作。健全教研员交流机制,鼓励教研员到高校、科研院所、教育行政部门挂职交流。对不履行职责、违背职业道德、不适宜继续从事教研工作的教研员,及时调整出教研队伍。
市、区两级教研机构要明确不同岗位教研员的考核机制、考核标准,加强对业务能力、指导能力、职业道德、学术诚信等方面综合考核,将一线教师和学校对教研员的评价作为重点纳入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教研员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各区要对教研员每学期到学校讲授示范课或公开课、组织研究课、开展听评课和说课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
市教委将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一体化推动教研员队伍思想政治、师德师风、育人本领的整体提升。市、区两级健全教研员培训制度,每位教研员每年接受不少于72课时培训,将思想政治学习作为培训公共必修课。教研员专业技术职称原则上执行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社会科学研究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