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5年进入北京地铁工作,汪洋的足迹遍布地铁复八线、5号线、13号线、15号线、机场线等5条线路的开通筹备之路。她的工作覆盖面涉及车辆、供电、土建、线路、机电等多个专业。目前,作为北京地铁运营四分公司运营事业部工程项目管理中心负责人,汪洋正在为地铁3号线、12号线的开通奔忙。
“大家在测试过程中要关注一下接触网的各项参数是否满足规范和维修标准要求。”最近,汪洋跟随一组列车,对12号线东坝车辆段的接触网各项数据进行新一轮测评。
据汪洋介绍,12号线是接触网供电线路,接触网运行状态尤为关键,“电力是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关键,为了做好实时监测分析,车辆新增设弓网检测系统,这就仿佛给供电系统配备了‘体检仪’。但‘体检仪’中的检查模块都需要在投入使用前进行多轮调试。”她经常会与专业工程师跟车作业,对系统中的红外测温、弓网视频监控等模块进行试验,通过后台实时监测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一套测试下来,需要一天时间。
为了推进新线开通筹备工作,汪洋特意开设一个“问题汇总信息群”,就算是凌晨3点多来了消息,她也会及时查看。如果情况比较紧急,她会立即赶到现场。“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安全隐患,一定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汪洋说。
12号线计划采用4+4混编载客运营模式,全自动完成联挂和解编功能,这在北京地铁尚属首例。“为了让乘客明晰自己所处的站台门位置是否为下一趟列车开门处,我们在站台门上方配置了电子显示屏,可以引导乘客直观判断候车位置。”非会议和调试阶段,汪洋都会到各站巡查,查看运营设施安装进度,并以乘客视角找寻待改进问题。
“乘客肯定希望在满载率相对较低的车厢乘车,所以我们还特意增加了载客密度显示,便于乘客自主选择上车位置。”新线车站的提示信息更多是以电子屏展示,汪洋表示这种载体一方面更加清晰美观,一方面便于更改信息,利于节约环保。检查中,她经常会携带一个小本,随时记录下待整改内容,并及时与建设方进行对接。
“此次新线列车具备智能障碍物检测功能,我们也在调试过程中进行多次测试,确保功能良好。”汪洋介绍,这项功能是通过激光雷达技术智能检测列车运行前方状态,最大检测距离能达到300米,且测距精度在5厘米之内。为确保检测功能与现场解决方法有效衔接,汪洋牵头制定了配套的方案,提升各专业在该情形下协同处置效率。
“我进入地铁工作已经有29个年头,见证了多条地铁新线的开通,内心充满了自豪。”汪洋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地坚守一线,为服务乘客美好出行贡献力量。
□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