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汛前,全市127处水文监测设施修复一新,这其中就包括连玉柱负责的三家店水文站。先进的监测设备,不但大大提升了监测效率,更提升了应急能力。看着眼前崭新的自动化监测设备,干了20年水文工作的连玉柱感慨:“倒推10年,我想都不敢想水文监测能实现这种高水平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站在永定河三家店水文监测断面,全新的缆道架上安装了一套移动雷达波测流系统,连玉柱说,移动雷达波测流系统属于非接触式测量,可以避免设备损坏,更加安全,测量速度也更快,能够实现数据实时监测与上传,尤其是抢测洪峰时更为适用。“至少三个人耗费1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它15分钟就可以完成。”
让连玉柱觉得更有保障的是,新的监测设备至少达到了两套监测系统同步运行。同时,传输系统也是“双保险”,一套北斗卫星网络,一套移动4G网络。而在连玉柱手里,还有一套人工测量的数据。新设备已经实现自动化了,为什么还要人工测量?面对记者的问题,非常健谈的连玉柱只回答了一句话:“这样才能心中有数,心里有底。”
新设备运行之后,站里的监测工作并没有减少,“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怎么干。”连玉柱说,所有的新设备每天都要进行至少两次的观测、校准,所以人工测量工作必不可少。运行两个月以来,所有的监测设备都很稳定,和人工测量对比基本一致,均在误差范围内。“校准工作至少要持续一年,我只有知道这套仪器是准的,我才敢用它。但人工监测的工作我们会一直保持,自动设备只是为工作提供了便利,一旦出现故障没有数据了,我有人工数据做‘保险’,所以,我们永远不能放松,只要有人在就有数据。”
其实,和新设备一样,连玉柱也是三家店的“新人”,在雁翅水文站干了19年的他,去年汛期过后来到三家店水文站,监测设施修复工程成了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从新设备的进场安装到验收使用,连玉柱全程跟进,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说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0年的基层水文工作经验,连玉柱最大的感触就是:准备的越充足,状况来了,才能游刃有余。去年7月发生的“23·7”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是连玉柱在雁翅水文站坚守的最后一个汛期,也是最难忘的一个汛期。他带领三名员工在断水、断电、断路的情况下,坚守6天5夜,在保障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用尽了所有测流手段,还借来“百家油”供给发电,通过卫星电话向外传送水文数据。
总结应对洪水的经验,连玉柱既后怕又庆幸。他回忆说,当时接到雨情预报信息,连玉柱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强降雨来者不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观测设备、通讯设备、照明设备等需要充电设备全部都充满了电。另一方面,还准备了方便面、矿泉水、米、面、油、蔬菜等充足的生活物资。
“ 汛前准备、汛前准备、汛前准备。这是从我上班那天起,‘老师傅’们就一直强调的要诀。所以,每年汛前我们都会做足准备工作。真是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前期设备没有调试好,物资储备也没有准备好,一定会抓瞎,后果不堪设想。”连玉柱坚定地说。
目前,本市已经进入防汛关键期,水文站已进入全员24小时备汛状态。连玉柱告诉记者:“ 水文监测工作看似简单重复,但正是这些及时准确的上游河流动态监测数据,给防汛备汛和汛期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必须确保每天的水文监测数据测得到、报得出、报得准、报得及时。”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