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主汛期即将到来,全市的水库、堤防险工险段、小水电站、水闸、在建涉河建设项目等157个防汛重点部位已在入汛前逐一接受了大“体检”,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负责这项艰巨任务的就是市河湖流域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流域中心),自2021年6月成立以来,流域中心紧紧围绕强化流域系统治理管理,充分发挥“监督、指导、协调、服务”职能,不断提升流域治理管理的能力水平,首都河湖流域治理效能得到稳步提升,持续增加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河湖长制
流域治理效能稳步提升
“河湖问题表象在水里,根子在流域。要想根治河湖顽疾,必须提升流域治理水平,充分发挥河长制在流域治理中的引擎作用。”流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市级流域管理机构,成立3年来,流域中心紧紧围绕河长制重点工作,以强化河湖长制来提升流域水治理效能。过去,北京市15个市级河长联络办公室分设在10个市属水管单位。流域中心成立后,在承担起各流域市级河长联络办日常监督协调工作的基础上,陆续制定了“幸福河湖·水美家园”创建评定、河长制考核、河长信息公示牌等多项工作标准,推动流域治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
以市总河长令为抓手,流域中心主动加强与各区、各水管单位的协调联动,逐步完善水域岸线空间管控问题清单,积极开展河湖环境专项督查等监管行动,在“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等方面开展有益探索。同时,充分发挥民间河长力量,推动市民家门口的河湖变身“幸福河湖”,“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治理新格局日趋完善。
据了解,流域中心已梳理京津冀39条跨界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关系等基本情况,同时与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蓟运河流域相关市区县建立了联动机制,对交界上下游、左右岸及飞地持续开展联合巡查,不断完善共商共治机制。
强化行业监管
水利工程持续高质量发展
北京的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摸清水利工程“家底”是管好、用好水利工程设施的基础。“我们花了一年时间,以水务普查、水务年鉴等大量数据为底板,对全市水库、水闸、堤防、塘坝等水利工程基本信息进行逐一现场复核,更新、完善了水利工程基础信息数据库。”流域中心工程监管科负责人表示,通过这项“摸家底”的工作,最终形成了水利工程管理的“图册”和“字典”。
闸门有无裂缝、锈蚀,堤防护坡是否平整完好……入汛前,在市水务局的统筹安排下,流域中心组成5个专项检查组,组织完成了2024年汛前水利工程风险隐患“拉网式”排查。水库、堤防险工险段、小水电站、水闸、在建涉河建设项目等157个防汛重点部位逐一接受了汛前大“体检”。
“开展水利工程‘体检’是汛前的‘常规动作’。”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检查人员的手机里装载了流域中心开发的水利工程一巡三查管理系统APP,巡查点位、存在隐患等实现一键上传、一目了然。“过去水利工程巡查靠纸笔记录,有了这款APP,巡查数据能够随时上传到云端并持续更新,为后续的数据分析、问题整改等提供重要依据,让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工作人员说。
以强监管为目标,经过近几年的持续推动,目前,流域中心已形成集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标准化建设、涉河建设项目、运维项目、水环境、森林防火、水利风景区于一体的监督检查体系。流域中心工程监管科负责人表示,随着监管体系的日益完善,覆盖面更广了,监管力度也更大了,已发现问题3500多个,并不断推动整改。
与此同时,流域中心研究制定了水利工程运行标准化管理评价办法及考核标准,编制了标准化示范手册这一案头“法宝”,以标准化为引领,不断激发各区和水管单位的管理内生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宣传贯彻培训,多个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并通过市级标准化管理评价‘考试’。”相关负责人说。
优化服务支撑
科技赋能流域治理新活力
流域中心在持续释放监管效能的同时,也在不断通过优化服务,打造流域治理的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支撑平台。
去年冬天,大宁水库坝前,一排排垂直放入水中的白色小球释放出无数个小气泡,一汪活水波光粼粼,和不远处厚厚的冰面形成鲜明对比,而坝前不结冰的秘密就藏在由流域中心研发的微气泡防冰冻设备里。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厚厚的冰层会对水闸、大坝等水工建筑的设备设施造成破坏,影响水利工程运行安全。为此,流域中心组织开展了水利工程防冰冻技术攻关,借助微气泡在水中的运动扰动水体,形成热量交换,有效阻止冰层的形成。“相比传统的防冰泵,这套设备维护成本大幅降低,运行状况更加稳定。”相关技术负责人说。此外,流域中心研发的小型水库大口径应急泄流设备以及河道入口车辆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等也为流域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
连日来,由流域中心组织实施的北京市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河道修防工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与往年相比,不仅参赛人员数量翻番,技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在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打造全市水务一线技能人才高地的同时,流域中心坚持苦练内功,深入开展业务知识“每周一课”“书香流域”等宣讲活动,鼓励全体职工在“我学、我讲、我做”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履职能力。
“下一步,流域中心将持续深化跨流域跨区域联动机制,秉承治水为民初心,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河湖治理新格局。”流域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道。
□本报记者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