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亲水娱乐,安全隐患莫忽视
夜晚睡眠温度不宜过高
这种坐姿容易挤压心肺
高温天气 车内别放充电宝等物品
积极应对高温天气开展电力安全联合检查
防晒不会造成缺钙
浑身没劲可能身体缺钾了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4年6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亲水娱乐,安全隐患莫忽视

 

炎炎夏日,游泳、戏水已成为许多人夏日消暑的打开方式。当前正值汛期,暑假也马上到来,市水务部门在天然河湖区域进行了水上运动风险体验,提醒市民群众提高风险意识,选择安全水域开展亲水活动。

水务人员亲测 河道里游泳风险大

为加强市民群众合规亲水知识、减少溺水事故发生,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朱子良亲测不同水流速状况下对戏水者人身安全的影响。

此次实验点位位于德胜门附近北护城河的松林节制闸附近,朱子良穿戴救生衣,系上安全绳站在河道里。随着闸门开启放水,河道中水流速度从0.2m/s逐渐增加到1.6m/s。身高1米83的朱子良从开始的稳如泰山,到身体逐渐晃动,最终被冲得站立不稳不断后退。

据现场电波流速仪测算和朱子良自身体验,在水流速达0.4m/s时能够感受到明显水流冲击,1.2m/s 时难以在水中站立,1.6m/s时已经会在冲击下随水流后退,但由于水流量过大,无法正常游泳,极易产生溺水危险。

随着6月汛期到来,降雨逐渐频繁。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副所长胡炼介绍,像北护城河这样的河道承担着行洪功能,遇到开闸放水,或者短时强降雨,河道内水位会迅速上升,这时候游泳就变得风险重重。“当你发现危险来临的时候,有可能你已经身处在危险之中了。”胡炼表示,当汛期或上游强降雨需要景观河道进行行洪的时候,流速1.6m/s只是一个常量,很多时候比这个量更大,在河道游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游泳者受力过大,被冲走的危险。呼吁市民群众在河边游玩要文明亲水,特别是雨后,尽可能不要野泳。

据市城市河湖管理处北环管理所所长侯燕峰介绍,近期天气炎热,河道里的游泳者逐渐多起来,该管理所在河道范围内设置了很多提示牌和救生设施,对河道加密了巡查频次。

亲水娱乐选择正规场所

要结伴而行、注意观察天气

近年来,很多市民群众开始尝试富有挑战性的皮划艇、桨板等水上运动,水务人员对天然河湖水上运动进行了防溺水实验。

在八一湖,朱子良化身初学者,体验了一次玩桨板落水的惊险过程。在教练的指导下,他最终重新回到桨板上,但几乎已经精疲力尽。朱子良回顾体验感受:落水之后第一时间想到要把桨板拉回来,第一次经验不足没有成功,第二次虽说爬上了桨板,但是体力消耗还是十分巨大的。在此提醒市民群众一定要在正规的场所,在有教练指导和看护下进行游玩,以免发生体力不支或受伤却没人救援的情况。

在天然河湖进行水上运动需要注意什么?什么样的人群和天气不适合水上运动?八一湖乐航水上运动基地总教练刘宽介绍道: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癫痫病、皮肤病、红眼病、急性结膜炎、中耳炎或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游客,以及孕妇和处于生理期的游客,酒后身体状态不佳和被医学上鉴定不适合参加水上运动的游客,禁止参与水上相关活动。

6岁(含6岁)至9岁儿童,在满足身高1.2米的前提下,可在有安全监护能力的成年人陪同下乘坐双人皮划艇前座;9岁(含9岁)至18岁未成年人须在有安全监护能力的成年人陪同下参与水上运动。

水上运动风力不能超过4级(含4级),超过4级禁止下水。

雷电等极端天气禁止下水运动。

不能在没有教练在场的情况下私自下水。

所有参与水上运动的游客必须正确穿戴救生衣进入码头,中途不可脱下。

在此,刘宽也呼吁,桨板、皮划艇这些运动要在有专业救援的安全水域游玩。建议市民群众结伴而行。同时建议不光要看天气预报,还要时时刻刻刷新当日现场天气情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法律法规也对在天然河湖内进行水上运动有相关规定。据北京观韬中茂律师事务所律师许逸夫介绍,《北京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权依法划定并公布禁止游泳、滑冰等水上活动的水域。根据《北京市公园条例》,如果在公园或饮用水保护区游泳,还可能招致行政处罚。同时,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在天然河湖这种未知水域进行水上活动,如果出现意外事故,可能面临后果自负的局面。建议市民群众到正规经营场所游泳戏水,清凉消暑的同时确保自身安全。

不慎落水如何自救?

如果不慎落水,已经处于濒临溺水的情况下,应该如何自救?北京八一湖乐航水上基地总教练刘宽介绍,在没有呛水的情况下是能够发出声音的,要第一时间做出呼喊、求助。如果已经呛水导致无法呼救,要尽量放松,脸朝上平躺于水面、双手打开,这样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也能让周围更多人看到。

如果看到有人濒临溺水,市民群众应根据自身能力判断是否能够施救。若施救,第一时间可以选择报警或寻找周边的救生工具,如救生圈、救生绳、长棍子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受困者最大的帮助。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