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20年1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

 

1月5日,由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文旅主办,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协办的人民文旅讲堂在东城区第二文化馆举办。首期人民文旅讲堂邀请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带领现场近百名人民文旅年票用户一同穿越中轴谈古今,助力北京市启动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工作。

活动当天张宝秀教授跟大家分享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空间格局,按照现今划分北京中轴线共包含4大类,即政治文化广场、博物馆文化宫、城市人民公园、商业休闲空间,共计15个单位。

永定门:位于北京外城南垣正中,是北京城中轴线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由城楼、箭楼、瓮城组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开始增筑北京外城时,始建永定门,取名寓意“永远安定”,当时只修建了城门楼。为加强外城防御功能,嘉靖四十三年(1564)在城楼外增建瓮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仿照内城城门重修永定门城楼,增建箭楼,将城楼规制提高,加高了城台和城楼层顶,使永定门成为外城七门中最大的一座城门。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举行入城式,解放军从永定门开进北京城。

2004年,在原址按历史原貌复建了永定门城楼,恢复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完整性,再现了完美的中轴神韵。

天桥:位于正阳门大街与永定门之间,是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原是明清两朝皇帝去天坛、先农坛祭祀御道上必经的一座桥梁,故称 “天桥”。清朝后期,在天桥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百样杂耍、小食品和低档日用消费品为主的综合市场。

清末至民国中期,是天桥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艺人的表演日趋成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天桥地区随着时局变化转趋萧条。后来经过曲折发展,到1957年市场彻底解散。

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南段东侧,与居于中轴线西侧的先农坛相对应,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后,遵洪武天地合祀之制,永乐十八年(1420)修建天地坛,即今日天坛之前身。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以天地分祀之制取代天地合祀,于大祀殿南建成专门祭天的坛台——圜丘。

此外,于北郊建地坛,西郊建月坛,东郊建日坛。嘉靖十三年(1534),明世宗谕礼部:“南郊之东坛名天坛,北郊之坛名地坛,东郊之坛名朝日坛,西郊之坛名夕月坛。南郊之西坛名神祇坛,著载《会典》,勿得混称。”天坛之名由此而得。清乾隆年间,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扩建、改建和修缮,并将“大享殿”更名为“祈年殿”,将原来的西垣门更名为“祈谷坛门”。至此,天坛南北两坛单独成制、规制严谨的格局最终形成。

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天坛失去了国家祭祀礼仪空间的地位,1918年辟为公园。虽然天坛的性质和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它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依然得到传承。1998年,“天坛——北京的皇家祭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先农坛:前身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山川坛,是明清两代帝王在仲春或季春祭祀教人耕作稼穑的先农神并躬耕耤田的场所。经过明清两代的建设,先农坛形成了完备的建筑格局,由内外两重坛墙环绕。先农坛包括四座坛台:先农坛、观耕台、天神坛、地祇坛;五组建筑群:具服殿、神厨、神仓、庆成宫、太岁殿;另有一片耤田位于观耕台南。其中,天神坛、地祇坛和庆成宫位于内外坛墙之间,其他坛台和建筑群在内坛墙内。

2019年4月底,先农坛正式向公众开放了耤田历史景观展示区。过去这里一直被育才学校作为露天篮球场使用。在腾退恢复明清时期的规制后,公众可在此参观明清帝王扶犁亲耕的“一亩三分地”。

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是北京城中轴线南段的重要部分,北起五牌楼,南至天桥所在地,与天桥南大街相连,是明清时期皇帝出内城赴天坛、先农坛的御路。

明中叶,由于商业发达,正阳门大街两侧出现了猪(珠)市口、煤市口、粮食店等集市和街道,北京著名的大栅栏也在其中。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在正阳门大街路西,历史上该地区业态丰富、老字号云集,是正阳门外历史延续较长的传统市井商业区。

清初,把紫禁城东华门的灯市移到正阳门一带,并规定戏院、茶园等只准许开设在城外,于是正阳门大街较前更加繁荣。正阳门大街两侧陆续形成了许多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

2008年奥运会前夕,修葺一新的前门大街盛装亮相。留存在老北京人记忆中的五牌楼、有轨电车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9月28日,前门大街步行街全面开市,100多家商户开张,古老的前门大街成为新时期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正阳门及箭楼:正阳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南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1419年),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1900年6月16日,在北京的义和团为“扶清灭洋”,抵制洋货,在正阳门外老德记洋药房放火,火借风势,不可控制,形成火烧连营之势,殃及大栅栏,正阳门箭楼东、西两侧荷包巷商铺起火,最后箭楼也被焚毁。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城,对正阳门箭楼、城楼进行炮轰。慈禧皇太后挟光绪皇帝出逃西安,北京城被联军占领。9月27日,驻扎在正阳门瓮城内的英军雇佣兵(印度兵)在正阳门城楼燃火(取暖或做饭)发生火灾,将正阳门城楼烧毁。

正阳门城楼1903年由袁世凯等奉旨重建,今日的正阳门箭楼保留了1915年德国工程师格尔设计的风貌,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

(下转第11版)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