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烟火婚姻
无声的约定
■征稿启事
品味胡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胡同

 

用脚丈量胡同,用心体会北京。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胡同带给了我们无穷的思索,铭记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与温情。王越写的《胡同里的北京》收录的每一条胡同背后都有一段尘封的历史,值得今人好好品味。

胡同原为蒙古语,即小街巷。北京的胡同比较直、星罗棋布,约有7000条。北京城的胡同名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看似不讲究、实则很讲究。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钱市胡同;有的以肖形得名,如狗尾巴胡同;有的以祈愿命名,如寿长胡同;还有的以北京的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

《胡同里的北京》逻辑脉络很清楚,首先向读者介绍了胡同的实质与胡同一名的来源,随后介绍了胡同的历史演进、北京胡同的地理特点以及人杰地灵的老北京。翻阅此书,我们真正理解了“没有胡同,就不是北京城”的内涵,也许在北京胡同生活过的人,并不以皇城脚下而自矜,却以胡同遗老而知足。

民间有“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能把数量如此众多、分布如此广阔、渊源如此复杂的胡同在挥笔泼墨之间显山露水、一览无余,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与细心,更多的是对老北京的热爱与执着。流畅的文字、精美的插图,令读者仿佛游走于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之间,徘徊于古代与现代的两境之地。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环路干道相比,胡同就显得含蓄多了、可爱多了。清一色的灰色砖墙与熟悉地道的北京腔调让人真切体验到老北京的原汁原味。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纵然不能动,不能言,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张力,胡同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一条条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北京老胡同,目睹了北京城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沧桑。本书并没有罗列胡同的名称,指摘胡同的典故,而是让我们了解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别看北京的胡同小,但住在里面的却常常有大人物,高官、文人、贵族杂居在这里,就像一道味美色香的佳肴中若隐若现的“葱花”与“姜片”。

胡同尽职尽责地记录老百姓一地鸡毛的日常生活,见证着这座都市的变迁与腾飞。如今,北京胡同两旁的建筑大多是四合院,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个紧挨一个,它们之间的通道便是胡同,一砖一瓦满载着家长里短、趣闻逸事,让民俗风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映中熠熠生辉。穿行于一条条没有染上太多现代商业气息的胡同,就会发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息。诚然,未经改造的胡同与现代建筑相比,一不大气、二不舒适,但即便是低矮、拥挤、杂乱的胡同,也承载着老北京人岁月的记忆与未来的畅想。

□张力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