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会助学需要创新更多途径和方式
为劳动者午休创造条件
是否“秒辞” 需要三思而后行
看不清
让科技特派员 助力乡村振兴
母婴室建好更要利用好
关爱环卫工人 是文明城市应有之义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11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会助学需要创新更多途径和方式

 

工会助学困难职工子女,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只要开动脑筋,肯于实践,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鲜经验。

工会“金秋助学”是在全国遍地开花,处处叫得响的品牌。全国一盘棋,是不是都按照同一个程序,给入学深造的困难职工子女发一笔钱,就完成了助学呢?近日读了《工人日报》一组报道,颇受启发。

报道之一。宁夏石嘴山市总工会“坚持平等助学,不管上‘几本’,只要有困难工会就施助。”这个标题就令人眼前一亮。它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救助困难职工子女入学,要不要划定一条线?“不够线”能不能享受补助?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操作“规则”,譬如划定“二本以上”的救助线,考不进“二本校”就拿不到助学金,使一些贫困家庭的低分考生陷于无助。

划线助学看似“鼓励优秀”,实则一种“成绩歧视”。助学“助”的是困难,而非成绩。以成绩划线,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懒政——懒得调查研究,细致工作。石嘴山工会从扶贫实践中得出经验,“困难家庭的学子,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学习成绩不佳的概率更大,往往只能选择三本或高职院校就读。但他们同样需要救助。如果因为得不到救助而失去求学机会,他们改变人生的希望将更渺茫。”这样的认识不仅是扶贫实践的经验之谈,更体现出工会对困难职工的真挚感情。因此,他们才能坚持平等救助,坚持把家庭困难程度作为助学的首要考量因素,不论学生考上“几本”院校,只要家庭确实困难,一律予以帮扶救助

报道之二。湖北荆州市总工会多措并举帮扶困难职工子女,通过搭建助学慈善募捐网络平台、设立爱心基金、提供勤工俭学通道、推出助学活动宣传片等举措,提升了助学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这个经验启示我们,帮扶困难职工子女是社会责任,不能局限于工会一家的努力。

工会工作是做人(职工)的工作,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问题的社会性。困难家庭的存在是社会问题,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当然需要社会多方面尽力。事实上,工会的许多工作都有社会性,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去做。“独角戏”不仅累,而且效果有限;“大合唱”才有气势,更有影响。荆州市总携手市红十字会、荆州电视台和众多企业工会的实践就是证明。

报道之三。福建省总工会举行“劳模老区苏区行”帮教助学活动,请劳模教师为中小学学生授课,14名劳模、优秀教师与7所中小学签订了结对协议。此举虽然不是针对困难职工子女的,但涉及老区,事关教育,这些又何尝不是工会助学的一部分呢?工会帮扶脱贫,助学是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是从提高下一代教育水平、文化素质上“拔穷根”,较之发一笔助学金更有意义和价值。

福建工会的实践告诉我们,帮扶、助学并不一定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工会紧密联系着劳模、先进这样的群体,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热情优势,根据老区的需求和期盼,加大教育帮扶力度,增强老区苏区自我发展能力,不也是对帮扶、助学的一种创新么?

工会助学困难职工子女,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只要开动脑筋,肯于实践,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鲜经验。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