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圆明园
星期制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8年12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期制
是怎样进入 国人生活的
 

我们今天的休息是依照“星期制”而行的。在明朝末年,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国人知道了星期制。但这一西方作息制度真正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则与开埠后的上海有关。

中国过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星期制是个舶来品

中国过去没有星期制 (礼拜制)。平日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 ”(王充《论衡》)就是在笔者上山下乡的上世纪70年代,早已实行了星期制,却还有农业社会的遗风,不但是种田靠天,休息也是。那时的农场,下雨天可以不出工,在家休息。于是,大家就把这日历上没有的休息日叫做“外国礼拜天”。

星期制是个舶来品。在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就有 “七日一周”的历法。到了公元321年3月7日,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7天为一个星期。

据说,它起源于公元前约2000年的古代两河流域。巴比伦人认为日、月、火、水、木、金、土这七个星神是轮流值日,各管一天。“星期”即为星的日期的意思。另一传说则与《圣经》有关。说连续工作六天创造世界的上帝,在第七天“歇了他的工,安息了”。于是,这天就成了星期天。称作“礼拜”,这天与基督徒的“礼拜日”同日。这里我们不妨开个玩笑:如果当时上帝早就吃力了,或是提前完成创造万物,恐怕就做五休二,那一周双休就始于那时了。

在中国,也有如同星期制的作息制度。在西汉,“吏五日得一休沐”;但这个休息日不固定不统一,轮到哪就休到哪。而且只对公务员,不对社会全体成员。到了唐朝,官员的休息间隔被拉长成“旬假”(一说是与“休沐”并存),也就是十天一休。至明清,“旬假”就没了。而对平民百姓来说,共同的休息日则是在节庆里,主要有春节、冬至以及皇帝的生日。

星期制的好处是明摆着的,上海人得出的结论也是鲜明的

开埠后,上海人看到了身边外国人享受星期制的快乐和惬意。

在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5月8日出版的《申报》上,有《论西国七日各人休息事》一文。其中写道:“每届七日,则礼拜休息之期,一月则四行之。是日也,工停艺事,商不贸易,或携眷属以出游,或聚亲朋以寻乐,或驾轻车以冲突,或策骏马以驱驰,或集球场以博输赢,或赴戏馆以广闻见,或长田猎以逐取鸟兽为能,或设酒筵以聚会宾客为事。 ”

摘自《解放日报》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