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那一年 我24岁
如果这都不算爱
■独家连载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果这都不算爱

 

我的父母,都是从解放战争时期走过来的老一辈人,没上过学,种了一辈子田地。爱情之于父母,比不过一粒粮食,就如同月亮之于老屋,比不过一盏煤油灯一样。若真要在他们的生活里讲“爱情”两个字,总感觉有点花里胡哨、不搭边儿。

父母的婚姻,是毫无感情基础的。在乡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之时,媒婆上门一撮合,双方父母一考虑,婚事基本敲定。当年父亲用一辆破旧的大马车把母亲娶回家时,两人仅见过一次面而已。那时似乎人到了一定年龄,结婚是必须要去完成的一道程序,不然会被周围人瞧不起。

当然,可以先结婚后恋爱。但那个年代生活的艰辛总让人精疲力尽,精疲于一家人的温饱,力尽于生存生计。正如托·富勒说过的“当贫穷从门外进来,爱情便从窗口溜走”,父母在贫穷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父亲喜欢喝酒,一日三餐,从不间断。有时出门在外喝酒,喝高了,回家往热热的火炕上一倒,叫都叫不醒,甚至有一次因为躺姿长时间一动未动,竟让热炕头把脚踝给烫伤了。只有这时,才会听见母亲对父亲发泄着极度的不满,“一家子人指望着你养活,隔三差五地这么醉上一次,谁的身体能受得了?!不要命啦?!这辈子怎么找了你这么个人……”再等父亲醒来,一切依旧。饭桌上依旧摆放一个盛着热水的搪瓷缸子,缸子里放着一个高而细长的小酒壶,酒壶里热着二两老白干,父亲依旧用着那个七钱的小酒盅,一盅两口,一日三餐。

父亲性子耿直、脾气火爆,家里家外的事儿说一不二,而母亲正好相反,性格温和,话语不多。在我眼里,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母亲则显得有些逆来顺受。

我曾为母亲鸣不平,回家时,在饭桌上向父亲据理控诉:“这辈子你都不懂得心疼老伴儿,不知道怎样去爱人,看看东街的水银叔,虽说当年为了小他12岁的秀妮离了婚,全村人都嗤笑,可人家那叫真爱……”我还没说完,就见父亲瞪起了眼,想训人的架势。不想此时开口的却是母亲:“你不知道,上个月秀妮还和你水银叔打得不可开交,跑到县城闺女家好几天。你爹虽然脾气不好,可至少这辈子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看着父母,我突然间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

原来不懂的人是我!

父亲72岁那年突患中风偏瘫,刚强了一辈子的人用上了便盆尿壶,脾气变得非常糟糕,一心寻死。面对被父亲摔坏的电视遥控,面对父亲偷偷藏起来的药粒儿,一向柔弱的母亲,坚决地做主张,让我们都安心工作,父亲由她来照顾。那年母亲74岁。后来的长达14年,母亲照料着父亲,父亲陪伴着母亲,时光是那么安详。如果岁月有情,它一定会质问我:如果没有爱情,你母亲能为伺候父亲而累瘦成78斤?如果没有爱情,像山一样倒下去绝望的父亲能为陪伴你母亲而活到86岁?

原来,真正的爱情,都会不出声,藏得很深,像父母那般。

父亲离开后,母亲哪儿也不去,依旧留在老屋,老屋的墙上依旧挂着父亲的七寸彩照,老屋的桌子上依旧摆放一个盛着热水的搪瓷缸子,缸子里放着一个高而细长的小酒壶,酒壶里热着二两老白干,依旧还是那个七钱的小酒盅,一日三餐。

□孙黎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