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饭盒里的煮鸡蛋
■独家连载
从算盘到电脑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8年1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算盘到电脑

 

四十年前第一天到银行上班,进入营业间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噼噼啪啪响成一片的清脆的算盘声,我心下不免暗自思忖:在银行工作算盘是不离身的,啥时候自己的算盘也能像这些老师傅一样打得又快又准、干净利落,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呢?伸出右手看看自己的手指,又短又粗看上去还有点笨拙,真是一点自信也没有了,只有苦笑的份儿,甚至还有些恐惧害怕。

因为知道在银行上班离不开算盘,在家里时就找了把算盘拙手笨脚地练了几天,也是会计出身的父亲教我打“小九九”“六二五”,说这是算盘的基本功练习。就这最基本的活儿,打一遍也得慢腾腾地扒拉上半天,还打不准,边打还边嘴里叽哩咕噜地念叨着数字。看看人家老师傅,厚厚的那么一大叠传票,随着师傅灵巧的手指在算盘上快速地上下飞舞,只一会儿的功夫,正确的数字便出来了。

随着银行新职工的不断增多,尽快提高青年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成了每位行领导必抓的工作。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行里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新职工必须每天早晨提前半小时上班,晚上推迟一小时下班,把这时间都用于练习打算盘、点钞票。那会儿,一到时间,营业厅里、办公室里,到处都是噼噼啪啪的算盘声,每个月行里还将举行一次比赛考核,考得好的自然会受到表扬,还能得到奖品,考得不好的这心理压力便不消说了,非得奋起直追才行。如此不到一年的时间,我这算盘水准大有提高,应付工作是绰绰有余了,逢到比赛有时也能露上一两手。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技力量的发展,让银行人做梦也没想到的事情出现了,电脑开始在银行应用了。第一次看到这洋玩意,在陌生之外,大家更感到的是惊奇。就这么个木箱子大小的东西,居然能代替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古老算盘,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通过一段时间加班加点的学习培训,电脑对于我们已不再陌生。那天晚上,全行第一次电脑模拟记账,当显示屏上出现正确的轧账余额时,营业大厅里一片欢腾,热闹非凡。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大家都意识到,就此可以告别算盘了。

计算机的应用,大大减轻了银行员工的工作量。从最初的286到奔腾四,从刚开始的苹果机到现今的联想方正、惠普康柏,从计算机刚应用时的各自为政到现在的通存通兑、电子汇兑,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存取款卡,无一不显示出电脑巨大的优越性,给银行和客户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方便。

进入21世纪的今天,微信和支付宝被广泛使用,方便了全国的商家和百姓。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算盘到电脑、从柜台到如今的智能机器和无人银行,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大概不仅仅是由苦到甜四个字能形容得了的,不是吗?

□王琪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