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记忆·李庄
烟花三月,扬州听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4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李庄

 

李庄,“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文化中心之一”。抗战时期,人口三千的李庄慷慨接纳了来自祖国各地的大师学者上万人,同时也接纳了包括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同济大学等文教机构。饱受战争煎熬的学者在李庄寻求到一方宁静的港湾,谱写出传世佳作,也让李庄名垂青史。

抗战时期的文化中心之一

李庄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四川宜宾,李庄镇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建筑的特点。村内的羊街、席子巷是商贸中心和富户聚集区,建筑风格古朴,略有弧度的街道都是大块原石铺成的,反映了明、清时期川南乡镇的民风民俗。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这个在地图上找不到标注的偏僻小镇,却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同济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等机构中成千上万名知识分子,让他们停下了疲惫的步履,为他们提供了平静的书桌,以柔弱而坚韧的力量,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脉、文化之脉。

而李庄有缘承担起这份厚重的历史责任,穿针引线和奔走呼号的都是民间人士,一位在宜宾办厂的同济大学老校友,两位急公好义的李庄开明士绅,在他们的努力下,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同济大学在李庄安了家,尔后,中央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也陆续迁入,大师云集,极一时之盛。

小小一个李庄古镇一下子从原有的三千人口,增至一万五千人。当时这里聚集了傅斯年、李济、董宾堂、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李桂方、劳干、陶孟和、吴定良等代表当时中国文科最高学术水准的优秀学人。李庄也成为抗战时期和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

客居过梁思成林徽因的古镇

当然,最让我牵恋和感怀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在这儿,梁思成发现了名不见经传的旋螺殿,才叫这个无榫无钉的斗拱建筑成了中国建筑史的经典例证,而名扬中外。在这儿,梁思成和林徽因以建筑学家建筑学史家的眼光,更以伟大的和平主义者胸怀,使得日本的奈良等古城在美军的轰炸中保存了下来。

须知,正是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才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北京一路流亡,在李庄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而一代才女林徽因就在月亮湾的那架农舍里病困交加。

在新近读到的一本关于林徽因传记作品里,我们看见了林徽因由于要用大量的精力来操持家务,她很苦恼,并让她莫名其妙地想发火——须知,出身名媛,又有才学要样儿有样儿的林徽因,几年前、十年前,她是何等地光彩照人啊!一支《人间四月天》让多少男生女生倾倒。但也正是有了李庄乡间的平静,更是李庄乡间的醇厚民情,渐渐地,林徽因喜欢上了这个小村。她喜欢村外的竹林,绕村的池塘,山坡上的桔树,更喜欢开着大片金黄色油菜花的田野。乡居的日子,林徽因相夫教子,同时也认真地从事着她与梁思成的共同理想,那就是中国现代的建筑学和中国建筑学史。

也许,正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于此的生活,使得李庄古镇更有了别样的味道。

我去过两次月亮湾。一次是几年前的盛夏。去的时候,接近黄昏。黄昏里,那农舍在袅袅的炊烟中,宛若一首缠缠绵绵的情诗。一次是今年的3月中旬。在要离开时,天下起了小雨。初春的霏霏细雨,沾上了我的衣服,也沾上了我的鼻梁——这便是古镇李庄吗,这便是客居过梁思成林徽因的古镇李庄吗?我朦朦胧胧地试着问自己。

□时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