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国企改革:要改制更要改“治”
信用免押金助共享单车健康运行
合力挡住 手机APP的“侵权之手”
学习时间“领跑”全球 再敲减负警钟
“拿来主义”
网络“奇葩险”频现 倒逼监管“上线”
让楼门文化成为文明风景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8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楼门文化成为文明风景

 

给每个楼门取个特色名字、在楼道里挂上不同主题的居民自制画……这是紫竹院街道推动的文化楼门项目。其中,韦伯豪社区、魏南社区的10个文化楼门已相继完工,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目共有8个社区正在实施中,已初步完成作品征集,有待制作上墙。下一步,街道计划在12个社区进行推广,力争文化楼门22个社区全覆盖。(3月22日《北京青年报》)

楼门是住宅的面子,每座建筑都有一个楼门,这个楼门不仅为居民进出提供着通道,也是建筑的脸面,因此,很多人都十分注重这个“面子”的设计,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楼门进行清理,确保楼门干净整洁,而且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楼门上张贴鲜红的对联,挂上大红灯笼,将大门装饰一新,这些都是人们对楼门的看重。可是很长时期以来,楼门却是文化建设的盲区,很多楼门干净整洁,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名字,不仅门楣上空空如也,而且楼道里也是杂乱无章,脏乱不堪,严重损害着公共文明。

如今,打造楼门文化,不仅是对文化建设的补充,也是对社会文明的提升,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文明,填补文化空白。首先,楼门文化不是想当然地建设,而且采取定制的模式,也就是说,在推进楼门文化建设中,紧密结合楼门所处的位置、环境、以及建筑的布局、居住的群体等,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打造出符合建筑风格、适合居住群体身份的楼门文化。

其次,楼门文化不只是取个名字而已,还注重内在装饰和提升,比如在楼道内悬挂老人和孩子文化作品,将楼道建设成文化长廊,这种方式不仅是对老人和孩子特长的展示,也能够营造出注重学习、善于创作的文化氛围。可以对居民进行及时的文化教育、道德熏染。□刘剑飞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