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何是杰作?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3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为何是杰作?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局部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局部静态构图与动势描写
-科西莫罗塞利的《最后的晚餐》
-基尔兰达约的《最后的晚餐》
-彼得库克范阿尔斯特的《最后的晚餐》
 

创作《最后的晚餐》时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安排包括耶稣在内的十三个人物的座席,以及如何把每个人物,尤其是背叛耶稣的犹大区分开来。

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兴盛的拜占庭美术的强烈影响下,意大利东北部城市拉韦纳的马赛克画《最后的晚餐》遵循古罗马的风俗,众人横卧在长椅上共进晚餐。桌子上画着耶稣的象征——鱼。这是出于基督教尚被禁止的古罗马时期,将希腊语翻译的《圣经》中记载的“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救世主”的首字母排列起来,就形成了“鱼”的单词,因而成了信徒们使用的符号。除了饼和葡萄酒以外,《圣经新约》中再无其他关于食物的记载。

在这幅画中,通过头顶的十字光环,我们可以分辨出坐在画面左侧的人物就是耶稣。画家将使徒们排在一起,其中,耶稣右侧是使徒中年龄最大的彼得,缩在彼得身后之人很可能就是犹大,而画面右侧最年轻的使徒应该是约翰。但想要区分其余的人物就十分困难了,因为《圣经新约》中并没有记载“最后的晚餐”的人物席位。

如何分辨犹大

佛罗伦萨盛行远近法。在画家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Andrea del Castagno,约1421—1457)的作品中,没有背对我们而坐的人物,画家巧妙地在具有纵深感的空间里,栩栩如生地描绘出听到耶稣的话后,使徒们躁动不已的表情和动作。而桌上装有葡萄酒的器皿等也画得十分写实。尽管使徒们的脚边写有各人的名字,但我们仍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独自坐在桌子对面的人就是犹大。这种区分犹大的画法一直延续到15世纪的后半期。

基尔兰达约(Domenico Ghirlandaio, 1449—1494)则采用日常聚餐的场景,写实化地描绘了《最后的晚餐》。在能看到明亮的室外风景的宽阔空间里,人物围坐在“コ”字形的桌子边就餐。桌上的玻璃餐具、食物,桌布上的刺绣,室内的装饰品等表现均十分精细。尽管画家沿袭了在餐桌前单独描绘犹大的画法,但他又在犹大的旁边画了一只象征邪恶的猫,进一步强化了图像的含义。

科西莫罗塞利(Cosimo Rosselli,1439—1507)的作品同样沿袭了在桌前孤立犹大的画法。在犹大的背上有一只小恶魔,脚边的猫强调了他的背叛,但画家又在猫的对面画了一只象征忠诚的狗,以示威吓。

站在左右两边的是这幅画的委托人们,作为神圣事件的见证人出现在画面中。而背景中的图像则是晚餐后发生的耶稣受难记的故事。

最后的晚餐

与委罗内塞同属威尼斯画派的画家丁托列托的《最后的晚餐》由于使用了极端的远近法,桌子与画面不呈平行,并且耶稣也不在画面中央。画家通过强烈而神秘的光,戏剧化地描绘了站起身来把饼送到使徒口中的耶稣。仿佛要同强调写实性的文艺复兴绘画划清界限一般,奇幻的笔触和画面右前方人物拉长扭动的姿态,都体现出与古典的均衡美极端对立的矫饰主义美学意识。

而佛兰德斯画家彼得库克范阿尔斯特(Pieter Coecke van Aelst,1502—1550)则采用当时平民风俗画的风格来表现《最后的晚餐》。

至此,我们已经简要介绍了欧洲绘画历史中《最后的晚餐》的概况。

身临其境与眼神的自然引导

是耶稣预言背叛还是耶稣分饼?晚餐的场景的选择是创作《最后的晚餐》时首先要决定的问题。

从1977年至1999年进行修复的结果来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的耶稣是张着口的。也就是说,达芬奇的这幅作品描绘了耶稣向使徒们预言背叛的瞬间。

画家采用远近法统一了长方形的巨型画面,形成了具有纵深感的室内场景。这幅作品原本被画在宽阔的修道院食堂的墙上,但从特定的位置(估计是修道院院长的座位)看去,现实中的食堂与画面里的房间仿佛连接在一起。这样一来,坐在食堂里的人有如身临其境地参加了“最后的晚餐”,亲耳听见耶稣预言背叛的声音。

静态构图与动势描写

包括犹大在内的十二使徒全员都位于与画面平行的桌子的同一侧,分别围坐在耶稣的左右。画家将使徒们分为三人一组,每组人像占据均等的画面空间。整个画面因此呈现出以耶稣为对称轴的左右对称的均衡构图。

尽管如此,在略微俯首,正要预言背叛的耶稣的四周,达芬奇通过各式各样的表情和动作,形象地呈现出现场使徒们的震惊与躁动。相对于身着传统红蓝服饰,左右手展开,形成沉静而稳定的三角构图的耶稣,使徒们的反应各不相同。这动与静的对比不仅表现于外在动作,也表现出耶稣内心的平静与使徒们内心的躁动。

为了研究使徒们的表情和动作,达芬奇画了大量的素描。再基于这些素描分别画出十二使徒的同时,画家更进一步通过使徒们的视线和手部的动作将观赏者的目光引向耶稣,构图相当精妙。特别在犹大的处理上,画家让他摆出一边注视着耶稣,一边后仰远离的姿势,并且唯有他一人的脸浸没在阴影中,非常自然地与其他使徒区别开来。

《最后的晚餐》为何是杰作?

再一次仔细地端详《最后的晚餐》,可以发现靠近耶稣左右的使徒群组的动作幅度较小,而离耶稣较远的群组动作幅度要更大一些。这就如同往平静的池水中投下石头时,水面上泛起的波纹一般,离中心越近越小,越远则依次扩大。

耶稣预言背叛的话语正像投入池水的石头,冲击着每一位使徒,而画家描绘的正是这股冲击扩张的情形。换句话说,画家展现出了人眼不能看见的话语带来的震撼与强度,画出了耶稣具有冲击性的“话语的力量”。

同时,人物的动势又在以耶稣为中心的古典均衡构图中形成秩序,达到高度的统一。支配整个场面的还是耶稣,这幅画并非单纯是《圣经新约》故事的图解,而是展现了作为故事中心人物的耶稣的内心。

在使徒们激动混乱的情感和躁动之外,整个画面萌生出一种静寂之感。这份静寂,不正是为救赎世人罪孽而牺牲,甘心明日被钉十字架处死的耶稣内心的写照吗?耶稣爱世人的心在此显明。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被视为杰作,绝不只是因为他巧妙地呈现了《圣经新约》的故事,而是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画出了《圣经新约》中没有记述的,眼睛所看不见的东西——耶稣的内心。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也正是出于画家自身笃厚的信仰和对上帝的爱。

摘自搜狐网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