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3到45:农民工代表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
“手机验钞”并不靠谱
招聘陷阱多 求职擦亮眼
“套路贷”骗局
打假要见效 必须放大招
整治校园食品安全要形成社会合力
要让“问题食品” 远离百姓餐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招聘陷阱多 求职擦亮眼

 

“金三银四”求职高峰季到来,《人民日报》“求真”栏目综合此前媒体报道过的案例,曝光了十种典型的招工骗局。有高息贷款交培训费、电商平台兼职刷单、冒充领导行骗、“高薪”诱饵诈骗、传销陷阱、收费敛财、试用期“白用”、职位欺诈、“托关系”骗钱甚至还有“监控面试”诈骗等等。(3月9日《人民日报》)

要防范各种求职招聘陷阱,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牢记不管对方如何巧舌如簧,就必须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无论多么着急找工作,也不管对方开出的条件和“待遇”多么诱人,都不能在没正式录用之前随意把钱交给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纯为骗钱”的招聘骗局外,还有试用期“白用”、职位欺诈以及传销陷阱等“非典型”骗局。前两者招聘方可能也是正规用人单位,但是其中一个为了借“试用期”之名榨取求职者的血汗,还有一个是为了吸引更多求职者而故意“挂羊头卖狗肉”,虚设招聘岗位信息。这些说到底也是一种欺诈,也会不同程度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或对其产生误导和困扰。

对这些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招聘骗局,除了求职者自身要“多长个心眼”,不要轻信各种“难以抗拒”的许诺或突如其来的“好事”,凡事三思而后行,特别是要小心捂紧自己的荷包外,还需要人社、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监控、主动巡查、积极介入,严查严处各种违规招聘行为,严打严惩各类招工诈骗违法犯罪,也需要各互联网招聘平台切实担责,强化招聘单位资质和招聘信息发布审核,发现违规可疑信息及时删除并移送线索至相关部门,共同为求职者筑起一道“防骗墙”,不断净化招聘市场秩序。

□徐建辉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