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用心灵与观众交流共鸣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聂一菁:
用心灵与观众交流共鸣

聂一菁参加政协会议留影
▲主持大型新闻直播节目
▶坚持锻炼
主持公益活动
 

书卷气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北京电视台时政新闻《北京新闻》中端庄大气的女主播,每每北京台有大型新闻直播节目,我们常能看到她精准生动的主持、充满活力的身影。她从容镇定的临场应变,轻松亲切地表达方式受到观众及专家的好评,让人们记住了她。

她叫聂一菁,不仅是一位资深新闻主持人,还热心公益事业,担任北京市首届环保公益大使,为保护环境奔走呼吁,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和温暖……做了不少公益好事。

父亲的背影催人奋进

聂一菁,祖籍江苏南京,从上学起,她就是一个乖乖女,因为家教严格,学习用功,品行端正,她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担任班长。聂一菁自幼随父母在不同城市生活,逐渐形成了随和包容的性格,喜欢了解各地的文化,愿意倾听不同的声音。

“喜欢写作文,演讲也不错,慢慢就成为学校大型活动的主持人了。”聂一菁自小作文就写得很好,学生时代常常是市级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得主,高中时拿过全国作文比赛特等奖。

高三那年,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招生简章到了学校,老师推荐聂一菁去试一试。她原本喜欢学法律,想报考中国政法大学,既然学校推荐到北京广播学院考试,她就在父亲的陪同下试试。到了考场,看见长长的考生队伍,聂一菁说她一直是懵懂的,许多考生都经过精心的打扮,而她父亲不太会梳辫子,她就只好比较“原生态”地进了考场。或许是单纯的学生气和到位的内在表达,聂一菁清新的气质打动了主考老师,她顺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进入大学,聂一菁继续担任班长,为同学们服务,一干就是四年。

“父亲是文字工作者,在出版社工作,他伏案工作的背影是我脑海中对他最深刻的印象。每天看完新闻联播,和我们交流完学习、工作的新鲜事,他就走进书房写作看书,我也开始写作业。父亲笔耕不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他都那么努力,我自己如果不学习,就会感到羞愧。”聂一菁说。秀外慧中——父母一直这样要求她,而直到今天,聂一菁也会保持每天足够的阅读量,自己撰写直播稿件,努力让自己内外兼修,拥有丰富的人生。

聂一菁的妈妈是一位要求严格的人。妈妈对女孩子仪表很在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普遍对外在装扮还不怎么讲究的时候,妈妈觉得女孩就应该落落大方,漂亮得体。在聂一菁的脑海里,有一个情景印象特别深刻。那时聂一菁正上小学,担任学校“六一”联欢会的主持人。为了给女儿准备主持的服装,母亲特意邮购了童装的图纸,一夜未眠赶制了一条裙子,投好水后,又熨烫好了。第二天早上聂一菁一起床,就看到一条还带着潮气的碎花裙子挂在床前,白色的领子,一层一层的裙边,镶着美丽的缎带,非常精致。“妈妈的这种讲究也不知不觉影响着我,特别是作为女性,在衣着上的得体美观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和精神面貌,我的审美启蒙来自于优雅讲究的妈妈”。工作后,聂一菁主持的每一个节目母亲都要刻录成光盘,用专门的册子存放,标注节目播出的日期。此外,母亲还会做简单的目录和点评,评价聂一菁的播出状态、内容、服装等,并且提出相关建议。

“父母的言传身教,让我形成了坚韧勤奋的性格,总感觉有两双温暖的大手推着我前进,这种原动力一直在鼓励着我不停地努力,不断地完善自我。”聂一菁说。而现在,她也用同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称职用心的好妈妈。

初出茅庐获名师指引

聂一菁说她是幸运的,所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优秀的人有很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展示的机会,要特别感恩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位给她指引和鼓励的老师前辈。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那一年,聂一菁还上大三,参加当年央视的“3·15”晚会,作为大学生朗诵节目的领诵人,她表现相当出色,被导演甲丁和陈雨露相中了,邀请她主持当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的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随即,聂一菁主持了“第八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复赛,从全国各地初赛胜出的选手参赛,复赛并不是直播,聂一菁顺利完成任务。

那一年,7场团体决赛放在五一期间直播,大赛总导演陈雨露对聂一菁说:“你来主持吧。”聂一菁一听,回复了一句:“这下严重了!”陈雨露又说:“是你言重了。”一下子,聂一菁感受到了来自前辈的鼓励和温暖,信心倍增。回想起来,聂一菁认为当时自己还是大学生,尚未毕业,连录播主持都没怎么上过,怎么能担当直播主持重任?况且还是晚上黄金时间的直播主持。她很感激陈雨露导演给了她一个展示的机会,而她也把握住了机遇。

第一天直播,当聂一菁听到导演喊“5、4、3、2、1”时,她开始了在央视的首次大型直播主持。结果,陈雨露没有看走眼,聂一菁也没有浪费机会,一天比一天主持得好,从青涩走向成熟。

“这是最强的一次锻炼,也是一次头脑风暴,自那之后,面对任何场合时,我的内心都强大了许多,应对变化也更从容了。”聂一菁这样告诉记者。

或许是巧合,聂一菁第一次主持大型节目之后,就与直播结缘,直播也成为聂一菁至今的工作常态,这也严苛地要求她百分之百精准地播出,为每一次直播做足功课。

大学毕业后,聂一菁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2005年,聂一菁从文艺节目转做新闻节目,到新闻中心后,主持《北京您早》栏目。2006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如火如荼,8月8日那天,北京电视台与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两周年大型特别节目》,直播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直播体量很大,涵盖了多种节目样态,有多路记者连线,大量片子需要串联,还有奥运冠军、奥组委相关人士的访谈, 聂一菁与凤凰卫视吴小莉、北京台桑朝晖联袂主持。“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撰写访谈提纲,准备相关资料,每一个场馆、每一个运动项目的资料都需要详细了解,我至少要准备超过直播内容3倍的资料才安全。万一连线不上,就要用备用的资料,和嘉宾访谈也要对他们的项目、背景了如指掌。”聂一菁说。

当北京电视台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聂一菁,聂一菁又一次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任务,并因此获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金话筒”奖,那一年她只有28岁。“金话筒奖是主持人心里的一个梦想,做节目时从来没有想过能因此得奖,只是一心想着把节目做好,不辜负每一次信任和机会。特别感谢师长前辈对自己的信任,感谢同事们的支持合作,成就了这么顺利的一次大型直播节目。”聂一菁回忆起来,至今记忆犹新。

一路走来,聂一菁担纲主持的重大直播越来越多,用心准备、灵活应对、言之有物、亲切交流,她这样要求自己,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许和认可。她并不会因为主持了很多直播节目,就随便对待任何一次直播。每次直播之前,她都像以往一样查阅资料做功课。聂一菁坦言,自己平时看起来是一个温和不较劲的人,其实骨子里是个喜欢挑战和创新的完美主义者。“对待每次直播都像第一次那样准备,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全情投入。”聂一菁说。

从关注事到关注人转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那一刻,聂一菁正好在家里,看到央视口播了一条地震新闻,作为新闻人,聂一菁的职业敏感是“赶紧回去做新闻”。正思考时,就接到台里通知,马上回台准备报道。

“作电视新闻工作,激情很重要,但平台和同伴也很重要,大家有共识,才能做成事。”聂一菁感叹地说。很快,台里确定推出《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汶川大地震特别直播,当晚就开始。聂一菁也开始大量查阅相关资料,恶补地震知识。这是一场只知道开始时间,不知道结束时间的特殊直播战斗。当天的直播开始时间是新闻联播结束后,聂一菁迅速进入状态,连线前方记者,采访嘉宾,介绍灾区情况、救援进展。直播期间,随时有稿件进来,没有稿件,聂一菁就调动知识储备,这是一次高强度调用的过程。当天的直播,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才结束。

聂一菁告诉记者,做新闻工作的最大好处是让自己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像海绵一样吸收新鲜的知识。对于主持人而言,继续学习能力很重要,因为随着采访报道内容的不同,需要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那段时间,她对地震板块、地震发生过程、造成危害、怎么避免伤害、救援方式等都有了解。直播持续了十几天,直到开始灾区重建,直播才收了尾。

“这次直播给了自己很大的锤炼和感悟,以前做新闻更多关注客观、真实的事件,对个人关注得不那么细致,但这次之后,我对人有了更多的关注。采访灾区群众,在对话交流中有了更多心灵上的共鸣,有了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同身受。”聂一菁说。

2009年,北京电视台做汶川地震一周年回访,聂一菁对“可乐男孩”薛枭的采访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要口号式的语言,不要空话套话,就像朋友一样和他聊天,展现他乐观、阳光,重新面对生活的状态”,就在真切的对话中,“可乐男孩”的一句话让聂一菁至今很受触动:“我现在用左手拿筷子拿得很好了。”

聂一菁说,薛枭的这句话让节目现场的观众都很感动,不需要多余的渲染,从这个细节中大家已经感受到他的乐观顽强,也深深地体会到灾区同胞的不易。在抗震救灾的直播节目之后,她在节目中会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命运和细节的交流。“人的真情流露是节目的灵魂,也是节目真正能直抵观众心灵深处的力量。在每一次节目中,尊重人性、用心交流、感同身受比任何技巧都重要。”聂一菁说。

直播中唱出北京味儿

直播中唱出京味儿,这是聂一菁去年在央视《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还看今朝》直播特别节目中的创新尝试。

去年9月,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央视携手全国省级电视台推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还看今朝》,聂一菁作为“北京篇”的主持人与央视主持人张羽搭档。与往常一样,聂一菁会在直播前查阅大量资料,她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北京篇”要区别于其他省市,体现出文化传承、开放包容、勇于创新的首都气质和“四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主持人的表达也应该是富有文化感、轻松大气的呈现方式。经过与节目总策划的碰撞,她决定在节目中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北京文化。在节目播出当天,观众不仅看到了两位主持人准确而又不失亲和力的主持,在说到什么是京味儿生活时,聂一菁用一首老歌《前门情思大碗茶》作出了生动诠释。她笑言,节目结束后,大家都评论说唱得不错。“我希望自己在节目中能够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使节目的表现形态和影响力不断扩展。同时也让新闻主播的形象变得更丰满、更立体。”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主播,不能局限于坐在演播室里,更得走到采访一线,接地气,才能有灵气。”聂一菁说。最近十年,聂一菁每年都有一项固定任务——两会报道。从最初的两会记者,到现在的两会特别节目主持人,在传递代表委员议案、提案的过程中,她也对社情民意有了更多了解。2011年,聂一菁开始主持两会特别节目《对话区县当家人》,节目中对话北京18个区县的区县长,每次对话,聂一菁都要对当地的情况有充分了解,有针对性地提问,从而展现各区县的工作及未来的发展规划。2016年至今,聂一菁每年主持《市民对话一把手》,在直播中对话北京市各委办局负责人,就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与其沟通交流,为畅通市民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聂一菁又多了一重身份——北京市政协委员,她说,“履职、报道两不误,用提案反映民意,用话筒传递民声,未来五年用心履职,不负时光。”

环保公益大使路上前行

参加工作以来,聂一菁利用休息时间义务主持各类公益活动数百场,直到2013 年,受邀成为北京市环保公益大使,使她感受到公益道路上更多的专业职责和使命。“在雾霾面前,没有人是旁观者。一味抱怨或离开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支持参与,才能为改善环境出一份力。”聂一菁说。

她深入基层,到环保执法一线报道执法工作;走进校园向大中小学生传递环保知识;走进荒漠植树造林……聂一菁的环保行动,带动了越来越多身边的人。在她的带动下,家人也都很注重环保,比如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水节电等都做得非常好。

除了环保,聂一菁还活跃在其他公益活动中。2015年,在北京广播电视台“牵手美丽乡村”大型公益行动中,聂一菁牵手了密云的蔡家洼村和顺义的史家营村。她一边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村庄做好宣传,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还处处留心帮助村庄加强文化建设,培育丰厚的文化土壤。一次偶然的机会,聂一菁认识了北京大学的王伟教授,王伟教授想建立一个数字艺术工作室,聂一菁随即热情推荐了蔡家洼村。王伟到了蔡家洼村后,被眼前的花海震撼了。很快, 北京大学王伟教授的数字艺术工作室落户蔡家洼村,提升了当地的美学教育水准,使蔡家洼村的孩子有了更丰厚的艺术学习土壤。

在北京对口援疆的行动中,聂一菁还资助了一名南疆的小女孩,“我了解到当地的孩子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有很多孩子学习条件都得不到保障,当时就毫不犹豫地决定资助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最近我刚刚得到了孩子的通信地址,接下来希望能和她书信交流。”采访中,聂一菁的语气充满期待:“期待春天的时候,能去趟新疆见见孩子,我想对她们的帮助不应该仅限于经济上的,更应该是心灵上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她们的人生真正发生一些改变。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正是因为在公益道路上的倾情付出,2017年8月,在“北京榜样”大型主题活动中,聂一菁被评选为“北京榜样”。提到这个称号,聂一菁感受到的是随之而来的鼓励和鞭策。“温暖别人,也在温暖自己,希望在公益路上传递更多正能量。”聂一菁说。

了解她的人可能知道,她虽然属于荧幕,但行事风格低调谨慎,内心乐观热情,勇于接受挑战。聂一菁说:“我的工作是每天都在聚光灯下被人关注的,这更要求我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看重厚积薄发,而不是转瞬即逝的绽放。现在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充电学习、参加公益活动、陪伴孩子学习等。”

提及为什么能一直坚守直播一线,如此热爱这份工作时,聂一菁回答说,的确,直播是压力最大的节目播出形式,没有修改余地,对于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都是极大的考验。但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在节目中与观众进行最直接、最同步的心灵交流,我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到节目中,希望和观众产生共鸣。”

聂一菁简介

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进入北京电视台工作后,先后担任《北京您早》《晚间新闻报道》《北京新闻》等栏目主播。曾出色完成《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汶川大地震直播、《奥林匹克全景》北京奥运会直播、新中国成立60、65周年大型直播特别节目、建党90周年大型直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直播》、《“天宫一号”发射直播》《通向2022——北京申冬奥直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直播》等众多重大报道任务。曾获评北京电视台“观众喜爱的十佳主持人”、北京市广播电视奖播音主持一等奖、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当前任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