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体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激情冬奥 相约北京
短道速滑 需要让观众“看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2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道速滑 需要让观众“看懂”

 

对于中国体育迷来说,冬奥会最引人注目的比赛无疑是短道速滑。作为中国军团争取奖牌的头号项目,短道速滑队的表现跟中国代表团在奖牌榜的位置息息相关。这次3块奖牌的成绩很难说令人满意,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这个成绩也可以接受。

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呈现出的一个特点是“多元化”,温哥华冬奥会时只有3个国家拿到了金牌,索契冬奥会变成了5个,而这次在平昌则有6个国家摘金。以往短道速滑比赛更多被看做是“中韩之争”,而这一次除了中韩继续在短道速滑赛场上有出色表现,匈牙利、意大利、荷兰、加拿大等国的选手也有亮眼的发挥。未来中国队不能只把目光紧紧盯在韩国队身上,其他队伍的进步也不可忽视。比如滑冰王国荷兰,以往荷兰更重视大道速滑,而这届冬奥会我们明显发现,荷兰人在短道速滑上也有极高的天赋。荷兰选手普遍身材高大,一旦他们甩开膀子“动起来”,并且熟练掌握短道速滑的一些战术要领,他们在体能和速度上的天然优势就会显现出来。

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出现了不少争议,面对争议判罚,中国队首先要做的是“自强”,如果你的硬实力强大了,那裁判想找你麻烦也找不到。像武大靖拿下的500米金牌,从冲出起跑线开始就一路领先,对方怎么撵也撵不上,这种统治级的优势不会产生任何争议,不给对手机会的同时,也不给裁判任何“机会”。中国队之所以在几个项目中折戟,除了判罚因素,自身的能力也确实没有达到碾压对手的程度。未来4年,中国短道速滑队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强化自身,提升队伍的实力,面对强敌环伺的环境,唯有让自己变得更强才是出路。

当然,短道速滑场外“刺耳”的“争议声”是不能回避的。就像很多业内人士说的,这项运动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很多比赛最终决定胜负的不是运动员,而是裁判员,这似乎偏离了竞技体育的本质。在女子3000米接力赛后,国际滑联试图通过社交媒体解释裁判的判罚,但越解释越让人感到对规则的一头雾水,为什么对中国队的判罚是这样,对韩国队相同的犯规并未执行统一尺度的吹罚。最后一天的比赛,裁判对比赛较少干预,一些“小小不言”的犯规被“放过”,反而让比赛更加流畅。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大推广,首先要完善自身的规则,要让所有观众都明白裁判为什么这么判,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公平且避免误解。国际滑联在未来需要对规则进行细化,不要让比赛出现太多“可判可不判”的“灰色地带”。

□本报记者 段西元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