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年味更浓 过年的方式更新
建休闲广场开设文化大讲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2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津:
年味更浓 过年的方式更新

天津古文化街的春节节日景象
 

我出生在天津市,小时候的我是在海河边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回到了在北京工作的父母身边。上学时,我还年年回乡探亲,看望年迈的奶奶和拉扯我长大的姑姑们。结婚之后,要顾及来京过年的公婆,要考虑因工作原因过年需要坚守工作岗位的爱人,我回乡越来越难。随着年龄增长,年过九旬的奶奶越来越想念子女,盼着全家老小团聚。于是今年我与父母回乡过年,看望老人、亲属。

一进家门,叔叔婶婶、姑姑姑父们都已经在家等我们了,奶奶换上了新衣,看我们一家拖着大包小袋进了门,乐得脸上的褶子都展开了,过来拉起我的手说就差我们一家了。“今年过年本来想在外面吃年夜饭,没想到订不上。”叔叔说。以前,在家吃年夜饭是一种习惯。我记得姑姑和婶婶为了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大年三十当天从早上就要开始忙活——炸丸子、炖排骨、收拾海鲜,准备饺子里的三鲜馅……今年端上桌的饭菜依然丰富,姑姑们说现在做年夜饭省事多了,“超市里有各种半成品,家里人也都怕我们做媳妇的辛苦。”婶婶说。叔叔说,以前做饭的婶婶和姑姑们都在厨灶间忙活,做饭的吃不上热菜。“我们老一辈的旧黄历你们年轻人都不讲究,现在家里男女都分担家务。做饭的姐妹和我媳妇尤其辛苦,我也想着今年让大家都轻松轻松。没想到这年夜饭还挺难订,家家都想外头吃饭。”婶婶听见笑着说,“我做了三十多年,不在乎活儿,只要家里人想着我就行。”吃年夜饭也有了新习俗,就是饭前必须拍照。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小辈,连长辈们都是微信晒图高手。晒图最有底气的就是掌勺的婶婶和姑姑们,“这道油焖大虾用了新做法,色香味俱全!”婶婶的朋友圈立马得到了三十多个赞。虽然风俗随着时代在变化,然而家人的感情更浓了。

大年初一,两位妹妹就拉着我和五岁的女儿出门,“咱家过年不都在家里呆着吗?我记着连文化街都是家家商铺关门休业,你拉着我去哪儿?”我不解地问。“那都是以前的事儿,现在,天津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得很。古文化街人多的连路都走不动。咱们带着娃先去看电影,然后去逛一逛街。”

没想到以前一到过年就家家闭市的天津街道,如今热闹非凡。古文化街上,“梨膏”、“糖人”和天津茶汤等传统小吃布满道边,五岁的女儿举着糖人,头戴着“美猴王”的头冠,小脸儿上透着得意的表情。下午,我们姐妹仨带着三个四五岁的孩子看了新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电影院场场爆满。晚上,一家人在海河边上散步。海河两岸都修建了观景的步行街,尤其是夜景,流光溢彩。还有意式风情街上的小洋楼、霓虹灯,风情万种。“我真没想到过年除了看电视、打牌,还有这么多内容。”我不禁感慨。

初三,妹夫开车带着一家人到滨海新区的大型游乐园游玩。园区内许多4D的游艺项目不仅吸引了孩子们,连大人们都开心不已。初四,我带着孩子登上了孩子嘴里的“大缆车”—— 天津之眼。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居然还能吃到正宗的“天津煎饼果子”,我站在煎饼摊前与摊煎饼的大叔聊天,“这大过年的,您没回家还做生意,真意外。”大叔乐呵呵地说:“早几年确实年年过年在家猫着。不过这两年,过年的生意越来越好。来天津的游客越来越多,天津人也有钱消费。我觉得做生意挺好。有钱赚,让我们生意人有更多的干劲。”

这一趟回乡,觉得家乡更美了,游客更多了,浓浓的年味没有变,但大家过年的方式却在悄然更新中。

□本报记者 李婧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