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春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中 国 年
盼年的滋味
书香中品读年味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香中品读年味儿

 

又是一年春节到。对中国人来讲,我们必在此时汇入拥挤的人群,在归途中,一遍又一遍反刍故乡的记忆;我们也必在此时尽情欢宴,分享久等的、饕餮的美食;我们贴上春联,燃起鞭炮,兴致勃勃地制造“人间烟火”,温习传统,在逝水中打捞古人的日子。此刻,在团圆、聚餐、亲情慰藉之余,读点“年味儿”的书,会让生活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

春运艰辛、回家波折,但终会有一份私人定制的热气腾腾在前方等待着我们,《舌尖上的新年》(中信出版社)一书为我们展现了这份只有过年时才有的“热气腾腾”。陈晓卿、黄磊、沈宏非、赵珩、温瑶、小宽等数十位美食作者,找到30多个省份、126处不为人知的美食发生地,精心炮制了352道让人食欲大开的香味与乡味。这里有舌尖上的美味,有过年的真理;有最高端与最简朴的烹饪秘籍,也有让人掩卷沉思的乡愁故事;有他乡,有故园,有连接起迁徙与轮回的千丝万缕……此时可以用一句话道尽中国人对年的定义:最好吃的是“年”。

年货、年味就是乡愁,就是亲情,而亲情永远不过时。李鸿谷主编的《最想念的年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是一场围绕美食与年货的盛宴,浓浓年味,满满乡情。中国人心中,食物是一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常和家庭、文化与民族捆绑在一起。在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华人传统社会里,也恰好是春节温暖舒适的地区,寻找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生活的图景。在台北的眷村,包子要按照天津的办法,夏天和冬天的肉馅肥瘦比不同。新加坡酒楼里,白糖腌制“冬瓜状”肥肉是几代潮州老人的“闭眼菜”。每一道菜厨艺传承的背后,是流动在一桌团圆饭当中的情感和梦想。

每到深冬,在中国的大地上,总会上演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名为春运的迁徙当然也是为过年而发生的。或许,每个人都有为一张火车票而着急的时候,目睹过情侣间的含情脉脉、孩子送别亲人时的哭闹、站台上小贩的叫卖……我们耗时耗力、大费周章地坐上了归乡的火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家过年。

有一位摄影师,用他的镜头记录下火车车厢里的温情与耐人寻味,他就是王福春。他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了万余张底片。摄影集《火车上的中国人》(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精选了其中114张黑白纪实摄影作品,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旅途生活的真实瞬间。

现代人的年味我们了解了很多,那古人是如何过年的呢?扬之水、廉萍编著的《古人的日子:戊戌年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诗记历,以物解诗,尽可能细节化地再现古人的日子。

整本日历按农历编排,始于正月初一春节,结于除夕之夜。正月初一春节,所选诗词是宋张伯寿《临江仙》,中有“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不须厚禄与多田。诗书为世来,清白是家传”的句子;除夕所选,则是宋孙惟信《水龙吟·除夕》,中有“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的句子。

不论在什么样的年代,对平安、康乐的追求是生活之恒常,这是历史长河中永远的潜流。两位日历编纂人,努力寻找的便是这一道不竭的潜流。

□古滕客 文/图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