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沪上威尼斯,感受水乡年味儿
春节,到周口店看皮影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2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威尼斯,感受水乡年味儿

 

朱家角位于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的上海青浦区,早在1700年前,这里就已经形成村落。如今,古镇内千余栋明清古建依水而立、大街小巷枕河而伸、古韵石桥凌河而跨……可谓真山真水小桥流水,原汁原味江南水乡,连台湾作家三毛也曾流连于此,陶醉不已,因此又被称作“上海威尼斯”。

自古三泾不如一角

朱家角水陆交通得天独厚,各地商贾往来不绝,古时,曾以布业冠绝江南而号称“衣被天下”成为江南巨镇,有诗云:“鱼米庄行闹六时,南桥人避小巡司,两泾(朱泾、枫泾)不及珠街阁,看尽图经总未知”。明末清初,当地所产的青角薄稻在沪上米市独占鳌头,畅销海内外,而米业兴起带动了工业、手工业、碾米厂乃至钱庄典当、发电厂等百业兴旺,一时之间大小商号,鳞次栉比,形成了“长街三里,店铺千家”,酒肆茶楼日夜营业、大商小贩走街串巷、点心小吃通宵达旦,成千上百的粜稻谷农船涌至漕河阻塞的盛况,遂又有了“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连上海最早的邮局、发电厂、布厂最先都在朱家角诞生。

原汁原味明清老街

朱家角这座千年古镇有“一桥、一街、一寺、一庙、一厅、一馆、二园、三湾、二十六弄”之说,一桥指的是沪上第一石拱“放生桥”,放生桥横跨于宽阔的河面,它是江南最大的五孔大石桥,亦成了朱家角的地标,这是明朝性潮和尚用15年化缘得来的积蓄捐建而成,可谓功德无量了。

站在桥的最高处,视野十分宽阔;一街乃沪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它久经沧桑仍保持着老字号招牌店铺林立,成为江南古镇最热闹的古街;朱家角自古人才荟萃,有“吴中七子”王昶、御医陈莲舫、小说家陆土谔、报业巨头席子佩等,“王昶纪念馆”里完好保存着王昶腊像、诗字画等珍贵的实物;三湾乃三阳湾、轿子湾、弥陀湾,人行走街上,以为走到尽头,孰料左拐右弯,柳暗花明眼前又出现一爿街市;网络式棋盘格局的“二十六弄”弄得刚来此地的陌生人头晕目眩,似走入了迷魂阵,这种多、古、奇、深的小弄幽巷有点类似北方胡同,是寻常江南古镇望尘莫及的;“二园”为课植园和珠溪园,一个古老,一个现代相映成趣。

边耕边读马家花园

坐落于古镇北首西井街的课植园,是当地大财主马文卿的私宅,从“课植园”这个园名,可以看出马老财不是一枚俗物。课者,读书学习;植者,躬耕种植,颇有“耕读传家”的寓意。据说,为了建造这座花园,马财主亲自游遍了几乎所有的江南名园,每看到一处胜景,就详细记录下来,然后“搬入”自家后花园。如荷花池、九曲桥仿上海豫园风格而建;亭子五个翘角上雕刻的五只倒挂狮子,寓意“权到了”取自苏州狮子林;园中复廊构思来源耦园的夫妻廊……

马财主还出过洋,开过眼界,他将中式建筑和西洋风格糅合在一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园内遍植梅、兰、竹、菊,一年四季都有花有木。荷花池畔的大戏台逢年过节有人唱昆曲《牡丹亭》,戏台上那长袖飘逸的身姿和如泣如诉的浅唱低吟让人神思恍惚得似乎来了一场穿越。园内有一座巨大马头石雕,寓意“马到成功”,想那马庄主,一生也算富贵有余,善始善终,晚年还开放自家花园让镇上的老人小孩来听戏游园,当得起“马到成功”这四个字了。

水乡风情民俗年味

我们去古镇时临近过年,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挂起了一串串腊肉、风鸭等,颇有喜庆味道。以前,每逢过年,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味道一年淡似一年,只有在古镇,才能看到这种传统的过年方式,找回记忆中那浓浓的年味儿,行至北大街,那些“土著”特色小吃阿婆肉粽、红烧扎肉等美食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游客的味蕾。

这里的粽子是由古镇上的阿婆们亲手包扎的,阿婆成了朱家角粽子的形象代言人,别处的阿婆到了晚年,都在家里含饴弄孙,可朱家角的阿婆却十分勤快,每天清晨起来就开始淘米、切肉、烫粽子叶、包裹粽子,忙得不亦乐乎,糯糯的栗子、新鲜的蛋黄、肥香的鲜肉,加上阿婆们麻利的包扎,看得人垂涎欲滴,成了朱家角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申功晶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