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便民服务综合体让市民更舒心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7年12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站式服务 美与方便兼得
便民服务综合体让市民更舒心

 

违建拆了,胡同敞亮了;违规开墙打洞封堵了,胡同静了;环境提升,胡同美了。2017年,我们看到“无证无照”“开墙打洞”的商贩被疏解了,引来了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的新服务,一个个便民服务综合体开到了老百姓的身边。“美”与“方便”兼得,北京市民的生活越来越舒心了。

【调查】

老街换新颜 疏解更舒心

家住交道口街道南下洼子胡同的董妙珍越来越喜欢出门遛弯儿了,89岁高龄的她拄着拐杖,上午遛弯儿回来,拎回两个花卷,下午遛弯儿回来,拎回几个西红柿。老太太爱遛弯儿的地方,就是胡同口新开的便民服务中心。

东连南锣鼓巷、西通什刹海、北望钟鼓楼、方砖厂胡同是周围老街坊生活服务的一个中心圈。12月18日,方砖厂胡同便民服务中心开业,经过3个月的升级改造,原来饭馆、烤肉摊这些吵吵闹闹的店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包含蔬菜、水果、熟食、牛羊肉等多种便民服务的综合市场。据了解,在东城区,17个街道都建立了这样的便民综合体。

“胡同变美了,街道变宽了,居民生活并未受到影响。”同样在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收益的,还有京郊密云开元小区的居民,那是位于密云城区南边的一处新建社区,虽然居民入住年头并不长,但周边配套设施倒是“一应俱全”。

“我们小区距离密云的城区比较近,旁边还与建材市场相邻,人员密集且结构复杂。”居民刘春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前小区周边变成了典型的城乡集合部,长期有流动商贩摆摊设点,这让临近的五岔口长期处于堵车状态,造成了老百姓出行极其不方便。

不仅如此,采访中还有居民向记者反映,今年8月份以前,开元小区附近还是大型车辆和工程车聚集的地方,因此带来的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让附近居民怨声载道。

但随着密云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深入开展,开元小区附近如今已经变了样。原有的流动商贩被取缔,或搬进了便民菜店,街道明显变宽了。今年夏季,密云区还解决了附近大型车乱停乱放的问题,他们专门开辟了一处荒地,改造成大型车辆停车场,免费向车主开放。

“现在,小区周边出来进去方便多了,附近的居民心里也舒服多了。”面对变化,居民刘春红竖起了大拇指。

据统计显示,今年初,为在拆违建、封堵“开墙打洞”、疏解批发市场等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保障民生,全市以“撤一补一”为指导原则,计划建设提升1000个便民商业网点。截至目前,北京已建设提升蔬菜零售等七类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210个,其中新建873个,规范提升337个,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体验】

新建与升级并重

菜市场还是方便最重要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以前胡同里卖菜的大多是流动的小商小贩,食品安全没有保障不说,我们想买齐生活所需往往得转半天。现在好了,街道从我们老百姓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了便民综合体,不但能在这里买菜、买肉、买调料,里边还提供了家政、理发、电器维修等便民服务,让我们足不出店就能办齐日常所需,真是太方便了。”在北新桥三条胡同,一位刚从综合体采购出来的大妈说。

据了解,东城区北新桥街道按照升级业态服务模式为导向的原则,对百旺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立便民综合体,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60平方米扩展为现在700平方米,商户由原有的18家商户扩大为现在的30家,商家种类涉及菜站、肉食店、面包店、水果生鲜店、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美容美发等,其中不乏老北京人熟悉的百年义利老店、六必居酱菜等老字号品牌。同时,北新桥街道保留了三条内原有的便民菜市场、同日升粮店等便民商超,方便居民日常生活。

不光新建便民综合体,老菜市场也焕发新生。来到朝内南小街菜市场,大门口墙面上艺术家手绘的老28自行车、大白菜、一辨大蒜一捆大葱和风车等构成的老北京风格绘画,作为北京市老城中心区一个传统菜市场所承载的记忆,2017年12月,重新升级改造后的朝内南小街菜市场与居民重新见面。

朝内南小街菜市场是一个位于胡同里的菜市场,一个仍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菜市场,一个已建立了17年之久的老菜市场,一个已经10年没有升级过的菜市场,它已经彻底融入朝阳门居民的生活,老街坊们到这里光顾已经变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走进菜市场可以看到,在硬件改造上,菜市场进行了地砖的重新铺设、市场的整体清洁及粉刷、摊位贴面美化及台面的重新制作、添加冰船设施、监控设施等内容,使菜市场更加安全,设施更实用、耐久。在功能上,菜市场在原有日杂、药品售卖、缝衣修边的基础上增加了家政、洗染、维修、专卖店、末端配送、休闲娱乐、理发等功能,为居民提供全面的生活服务。

【专家】

创新服务业供给侧改革

完善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目前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存短板。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樊澄介绍,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小散企业、夫妻店集中,不仅形成了脏乱差的环境,也对服务质量产生影响。

市政协委员符国群提出,当前大力推进的北京市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目的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的满足感与获得感。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侧为什么要改革?根本原因是生活性服务的提供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即所谓供需不匹配。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不能满足,一是质量上不能满足。

符国群以自己10多年前曾经居住过的单位社区为例,小区规划里有一块地是用于盖一个商业服务中心,但由于临近楼栋部分居民的强烈反对而没能盖成,这块地至今荒芜,由此导致居民在买菜、购物和接受日常性生活服务方面非常不便。“这属于典型的数量型问题。这类问题,显然需要基层政府、单位和社区居民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依法依规解决。”符国群提出,数量型问题的另一类表现,则是一些小区的商用建筑大部分被用于诸如养生、酒吧、高档烟酒专卖等毛利较高的项目,而方便居民生活的菜店、理发店、小型餐饮店等,由于缺乏场地而在一些小区缺位或供应不足。

符国群说,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无非是两种,一是通过设立小区或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基金,对确实方便居民生活的商业项目给予房租补贴;二是将社区部分商业建筑确定为准公共产品,对其用途作出规定,如规定必须类、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商业项目。

“目前北京市在疏解人口的大背景下,提出对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实行‘疏解一批、关停一批、转型升级一批’,最终达到提升供给品质量的目的,这属于我所理解的质量型问题。”符国群表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好的购物环境,对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也将水涨船高。然而,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疏解”、“关停”对居民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考虑这样做对中低收入阶层产生的冲击。

“同样以自己现在所生活的北苑地区为例,地铁站附近的露天菜市场,每天人头攒动,人流络绎不绝,据说一些年纪较大的人是从城南坐一两个小时的公车,到这里买菜。这说明,人们对新鲜、便宜农产品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符国群表示,北京在疏解、关停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的过程中,决不能简单地将所有居民都推向“超市”,而需要同时考虑其他满足居民需求的替代方案。因为,只有多种商业形态并存,才能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的购物需求。

市政协委员王天麟也提出,随着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升级,北京市关停了不少早市,建议补充这部分功能,按照居民人口配比生活性服务业规划,使生活性服务业真正走进社区。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赵玉和建议,蔬菜服务应该发展小而专的店面,网点小,网点密集,形成小型菜站连锁经营,降低房租、蔬菜配送等成本。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孙艳 边磊/文 于佳/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