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婚恋专家 为“剩男剩女”脱单支招
丰台工商分局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 加强丰台房地产经纪机构治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关将至 又到一年“催婚季”
婚恋专家 为“剩男剩女”脱单支招

北京爱情说科技有限公司CEO
夏天
 

30岁上下的职工,一般来说都已是众多单位的中流砥柱了,事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但也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在恋爱和婚姻上却并不如意,怎么都结识不到自己合适的“另一半”。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北京的一些企事业单位内,这样的大龄青年不在少数,工作忙、生活交际圈小,再加之恋爱心理不成熟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他们迟迟不能恋爱结婚。而最让他们头疼的是周围人给的压力,父母亲戚朋友,谁都比他们自己着急。这不,眼下年关将至,又到了一年的“催婚季”,对他们来说,怕是又得认真面对“这道坎儿”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荣获“2016中关村创业之星”、一直致力于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婚恋服务和情感服务的北京爱情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夏天。采访中,夏天不仅详细分析了造成众多“剩男剩女”的主要原因,并为“剩男剩女”如何“脱单”支招。

单身烦恼无处不在

31岁的女青年陈小敏在北京CBD从事金融工作,她在接受采访中无奈地说:“我的发小儿孩子都五岁了,我还单着呢,所以一到放长假回家,我是必定会被安排相亲的。”陈小敏倒不是很抗拒,“亲人们对我的婚姻大事比较上心,并且我自己也希望能尽快解决个人问题,早日成家,不管亲人安排还是朋友介绍,我都是乐意参与的。”

王丽丽,29岁的硕士,在一家大型外企医药集团当公关经理,未婚。她坦言:“我自身的条件并不差,但我不想将就自己,我觉得找对象不能只空谈感情,婚后生活要物质保障的,经济基础也是很重要的。”

“剩男”“剩女”“必剩客”“剩斗士”,自然而然,这些就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身份标签。这么优秀的青年男女,怎么会剩到现在?听上去,的确让人惊诧不已。

“单身亚文化”来袭?

夏天介绍:“我在工作中发现,京城众多优秀青年男女表面渴望爱情,但他们内心在真正面对婚姻时,近半数的单身男女是会选择逃避的,比如‘不理会,随他们唠叨’、‘岔开话题顾左右而言他’。”其中有三成单身者表示,“感觉找对象太难太麻烦,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近五成单身者认为“即使找到喜欢的人,受各种主客观原因也很难深入到恋爱阶段”;近两成单身者表示会积极地社交或相亲,仅6%左右的人享受单身状态,崇尚“单身亚文化”。

夏天认为,单身男女如果已经意识到自身脱单困难,但依旧无所行动,要自检是否已经陷入“单身亚文化”的陷阱。“单身亚文化”是新经济形势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更开放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单身这一令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暂时或永久性地选择不谈恋爱、不结婚,或不再为结婚而结婚。身陷“单身亚文化”问题的男女,并非“主动单身”,有可能是因为曾经脱单困难,面临的压力大,打击了自己脱单的积极性而“被动剩下”。只是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表现为对单身生活的享受,忽视了脱单失败的无奈,进入陷阱而长时间不自知。

“剩男剩女”如何“脱单”

大龄未婚群体人数增多,是一种社会现象,以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都对“青年婚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希望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关注青年婚恋,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那么,该如何脱单呢?

突破自我——拓展交往范围

往往“剩男剩女”们只是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面交往,这样就限制了自己的社交范围,故平时可以参加一些情感聚会、相亲活动等,扩大交际面。比如去参加工会或妇联,或企业一起举办的线下相亲交友活动,兴许你就找到幸福了。

完善自我——寻求婚恋指导

很多“剩男剩女”择偶时表面看似没标准,但其实要求比较高,而且坚持“宁缺毋滥、不迁就”,因此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往往就被剩下了。这主要是他们想找“有感觉”的,没有给自己的另一半进行合理的画像。所以需要通过合理的婚恋指导,提升“爱商”,内外兼修,完善自我。

记者前面提到的那位在外企工作的王丽丽,就通过婚恋指导课程获益了。她对记者说,通过为她精准订制的婚恋指导方案,让她从内在素质到外在修养,都找到了相宜的自我定位,理清了自己“另一半”的画像。

规划自我——实现家业平衡

众多优秀单身青年,选择北京,也就选择了生活方式: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是一种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和家庭,是无法回避的,这就需要有大智慧;当下,作为单身的我们,可以像规划工作一样,细到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内容等,详细地规划自我爱情和家庭的时间和心态,常言道: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只有这样有效的规划和执行,才有可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另一半,同时通过两个人一起去努力奋斗,相互扶持,成就幸福人生。

□本报记者 周美玉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