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志愿服务让退休生活更精彩
90后博士生科技服务“银发族”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7年8月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后博士生科技服务“银发族”
——记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生张佳鑫
张佳鑫(左二)教授社区居民学习网上预约挂号
 

能读到北京邮电大学的博士研究生,1990年10月出生的张佳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但他并不是停留在象牙塔尖“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热心公益事业,6年来无偿帮助老年人学习信息化知识,他发起的“夕阳再晨”公益助老项目累计服务近6.5万小时。

张佳鑫来自陕西汉中,在北京读书的他发现年轻人与科技亲密接触,而老年人却因为种种原因停滞在信息化社会之外,无法享受现代科技的便捷。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他动起了脑筋。2011年,受到希望工程激励行动BC计划的启发,他找到志同道合的13个同学,决定成立桑榆守望者公益服务团队,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科普服务,项目名字定为“夕阳再晨”,意为让夕阳再度焕发青春变成朝阳。

为老年人提供切合实际的服务,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为此,张佳鑫带着团队深入京城多个社区走访调研,了解老年人的喜好。回来后他们把结果分门别类,利用所学专长,量身打造出丰富的个性化学习计划:使用电脑、数码相机、MP3、ATM取款机、网上预约挂号、缴纳水电费、查询健康养生急救知识、防止网络诈骗……再利用课余时间,分步骤去教授老年人。

项目刚起步时没有名气,“夕阳再晨”团队先去学校周边社区宣传,一点点说服大爷大妈来听课;没有经费,团队就靠双手去挣,他们卖过雪糕、明信片、芦荟胶,派发过洗发水,与企业合作义卖,通过多种方式把项目延续下来。

因为他们的耐心细致,授课内容浅显易懂,老年人掌握得很快,与年轻人一样开始享受网上冲浪,团队的口碑很快建立起来。“夕阳再晨”项目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获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颁发的“激励成果奖”“营销先锋奖”,还承接了教育部“银龄发展工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

在开展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张佳鑫发现一些高校公益社团存在圈子小、宣传渠道不畅等问题,在海淀区精神文明办的指导下,2013年他发起“高校正能量联盟”,借助助老项目的运作经验,带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2所高校的182个公益团队,每月开展网络文明倡导、文明出行引导等活动,践行志愿服务,为大学生搭建公益事业发展平台,服务社会和弱势群体,并为优秀团队提供企业孵化、跨界资源筹措、融资等服务。

在他的带领下,6年来,“夕阳再晨”项目团队累计服务近6.5万小时,开发助老教学套餐超过37.8万字共计1036页,荣获全国敬老文明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全国金奖、北京市“最美义工”榜样团体等奖项。“高校正能量联盟”公益项目在全国“创青春”大赛中荣获金奖,张佳鑫本人则荣获“2014北京榜样”、2017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用一个很小的杠杆,撬动一个天平,帮助到更多的人,这就是我的梦想。”张佳鑫说。

□本报记者 任洁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