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摘
3上一版  下一版4
 
古人春游的不同玩法
85年前 党内就有巡视制度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3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春游的不同玩法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春日郊游可谓是格外青睐。先秦时期,青年男女喜欢借郊游寻找爱情;魏晋时期,人们郊游注重“陶冶情操”;隋唐时期,人们郊游讲究“美味野餐”;宋代以后至明清时期,人们郊游偏爱“健身休闲”……

先秦时期春游追求“浪漫风情”

先秦,是一个崇尚自由、热情奔放的时代,不论是贵族阶层,还是平民百姓,似乎都热衷于郊游。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曾点特崇尚“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郊游生活。据《论语·先进》所记,对学生这一想法,孔子只说了4个字:“吾与点也!”意思是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可见孔子也喜欢郊游。

从史书记载来看,先秦时期中国古人的郊游最浪漫,相当有风情。

《诗经》里面有许多诗篇都是那个时代人们郊游的记录,其中《国风·郑风》里有首诗歌叫《出其东门》,起首句便是“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国风·郑风》所反映的是以今郑州为中心的郑国的郊游风俗。郑国人喜欢郊游,每年春天,出了郑城东门,满眼都是花枝招展的郊游女子,许多男士便利用这个机会,寻找自己的意中人。《溱洧》一诗所述更直接,当时在溱水和洧水两条河附近,郑国的“士与女,殷其盈矣”,前来郊游的郑国男女到处都是。男女青年在郊游中增进了了解,最后互赠芍药以寄情。

当时人口较少,多生孩子是那个时代对适婚男女的基本要求。人类的“生产”任务与农民播种一样,都不能“失时”,所以谈情说爱这样的求偶式郊游成为先秦时代郊游的特征之一,《诗经》中的大量爱情故事,大都是在郊游期间发生的。

为方便男女的感情交流,不错过“播种”季节,朝廷甚至设定了一个固定的春游节日——上巳节。上巳节有古代“中国情人节”之称,《溱洧》一诗中描写的内容,正是郑国青年男女在上巳节郊游、相会交流的热闹情景。

魏晋时期春游看重“陶冶情操”

上巳节,其因选取夏历三月中的第一个“巳日”而得名,由周代的“水滨祓禊”风俗而起,乃中国古人选择外出郊游的标志性节日。魏晋以后,可能出于记事和行动上的方便,干脆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水滨祓禊”也被临水饮酒所取代。

中国古人喜欢郊游的原因或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旅游思想”有关。孔子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到魏晋时代,属于“不远游”的郊游出现了新气象,先秦时的“风情游”色彩淡化,转向看重精神层面的玄游,把郊游视为陶冶人生情操的一种方式。

魏晋时代出现了许多郊游名士,“竹林七贤”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其中阮籍的游兴最浓,不游则已,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有句名言叫“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便是阮籍游今河南荥阳的广武山时有感而发。

魏晋时代留下事迹的郊游活动不少,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便是书法家王羲之在三月初三这天,与谢安、孙绰等41名晋朝贵族郊游后诞生的,系为当时各人所吟诗歌结集而作的序文。有“中国山水诗第一人”之称的大才子谢灵运,在郊游方面最讲究,具有探险精神,“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有一套自己的行头,外出游玩,头戴曲柄笠,脚登木屐。这种木屐被时人称为“谢公屐”,前后都有齿钉,“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种登山专用旅游鞋。

唐朝时期春游讲究“美味野餐”

由于魏晋时期时局动荡,人们郊游虽然游出了最高境界,但“郊游热”在普通人之间并未兴起,仅属“小众游”。到了唐代,才形成了真正的全民性“郊游热”。

唐代的郊游热,以京城长安为最。杜甫《丽人行》一诗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长安城东南郊的“曲江风景区”,是当时长安老百姓郊游的最佳去处。曲江是一个人工湖泊,开凿于隋初,依水建起了御用景观,虽属皇家花园,却对百姓开放。每到中和节和上巳节,曲江两岸熙熙攘攘,游人如织。

除了中和节和上巳节,唐人还喜欢选择在立春、清明节外出郊游。白居易的《立春日酬钱员外曲江同行见赠》,写的便是他立春这天与钱员外郊游的情况:“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闱。两人携手语,十里看山归……”

与先秦时期的“浪漫风情”、魏晋时期的“陶冶情操”不同,唐人郊游特别在意物质享受,郊游期间吃喝之风盛行。白居易的所谓“酬钱员外”,便是请钱员外吃饭的意思。唐代郊游的吃喝之风,从现代考古的发现中也可以看出一二。1978年发掘的西安市南里王村韦氏家族墓室东壁北侧,曾发现一幅高200厘米、宽360厘米的“宴饮”壁画。壁画所描绘的内容,便是中唐前期盛行的有钱人郊外游玩享宴的场面:长方形的矮案上,摆满各种食物,画面人物丰富,除参与宴会的人外,还有随从、仆人。

宋代以后春游偏爱“健身休闲”

唐人热衷于郊游是有原因的,除与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有关外,与假期多和上层的大力提倡也有直接关系。《唐诗纪事》记载,唐代从皇帝到臣僚都喜欢郊游,并因此形成了制度。

唐代称春季郊游为“踏履”,宋代人多称“踏青”,并设有“踏青节”。在宋代,郊游也曾出现过一波小高潮,但出游的节日选择悄然改变,春天人们更喜欢选择清明节外出,而非上巳节。

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主要内容之一,便是北宋都城汴京人在清明节这一天郊游的情景。到南宋时,清明节踏青已成为时人的风俗,周密《武林旧事》中即称,南宋人“寒食祭先扫松,清明踏青郊行”。

到了明清时期,唐代的郊游盛景再也没有重现过,作为古代中国“郊游热”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的上巳节,至此彻底衰落,上巳节主导的郊游内容被完全糅合进了清明节里。

清明节,是给先祖亡人扫墓的日子。先人的坟墓多在郊外,利用扫墓开展郊游活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在明朝时的南方很流行。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以后古人郊游的活动内容变得多元化,趋于简朴,体育健身运动受到喜爱:宋代人喜欢蹴鞠;明代人喜欢荡秋千,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清代人迷恋放风筝。

摘自《淇河晨报》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