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国际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俄加快推进 北极军事战略部署
俄呼吁各方就朝发射导弹保持冷静
瑞士人投票反对税制改革计划
巴西青年自编程序查贪官
萨拉热窝 还是“瓦尔特的城市”吗?
希腊成功拆除一枚二战遗留炸弹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萨拉热窝 还是“瓦尔特的城市”吗?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上世纪70年代,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热映,这句经典台词深深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

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萨拉热窝。从奥斯曼帝国时代的东方风情,到奥匈帝国时代的荣华风韵;从南斯拉夫时代的奥运之城,到内战硝烟中的人间地狱……在这里,有太多讲不完的故事。

萨拉热窝以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走在它的老城区,高耸入云的宣礼塔与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只有数百步之遥。萨拉热窝地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的核心地带,是东方与西方的交汇之处。

很多人从历史课本上知道,1914年萨拉热窝的一起刺杀案,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不过,对今天的萨拉热窝及其市民影响最深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那场波黑战争。

波黑人口主要由3个主体民族构成,即信奉伊斯兰教的波什尼亚克族(即前南时期的穆斯林族)、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克族)和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塞族)。

曾几何时,萨拉热窝是个充满活力的多元城市,异族通婚普遍。但波黑战争期间,在民族情绪的煽动下,许多原本和睦相处的邻居因民族、宗教之异反目为仇,互相残杀。塞族人“瓦尔特”(无论原型还是扮演者都是塞族人)曾“代言”的萨拉热窝,如今的市民基本上已都是波什尼亚克族。

中国香港歌手郑秀文曾演唱过一首歌,歌名是《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发生在波黑战争期间的一个真实事件。萨拉热窝的一对异族(波什尼亚克族和塞族)恋人,在萨拉热窝遭围城期间相约逃难。不幸的是,当他们试图通过一座桥时双双中枪身亡,死前一刻仍紧拥对方不愿放手。

“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可以跨越民族和宗教,但能超越今天的现实吗?

现存的政治格局阻碍了波黑三大主体民族之间隔阂的消弭。《代顿协议》结束了战争,给波黑带来了和平,但对消弭民族隔阂却无太大助益。根据该协议,波黑主席团由3人组成,分别来自波什尼亚克族、塞族和克族,3人轮值担任国家元首。由于相互掣肘,波黑主席团的3个成员在很多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民族的隔阂与对立致使政府办事效率低下且政策缺乏连贯性,波黑经济因而增长乏力,失业率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高涨。很多萨拉热窝的年轻人被迫远走他乡,去欧洲发达国家打工。

波什尼亚克族、塞族和克族,这些信仰不同宗教的居民几百年来一直都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且大部分时间可以和平相处。萨拉热窝,这座英雄热血、多元风情、风云际会的城市,衷心祝福你的明天会更好!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