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让抵触者转化成“安全宣传员”
为市民提供空气质监保护伞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6年1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市民提供空气质监保护伞
——记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王欣
 

现在,市民可以在家门口实时了解PM2.5数值,这样的监测网络今年在北京已经基本建成。1500个传感器监测设备遍布全北京,兴许您家门口就有一个。

作为一名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工程师的王欣,在北京市大气监测网络升级项目中,负责建设新一代的可控传感器监测网络。2001年参加工作的他,长期从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运维质控、监测数据的处理分析以及空气质量预报等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励炼,他已经成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方面的技术骨干。在“无人区”建设中,王欣首当其冲地成为了这个项目的探索者。

可控传感器监测也被称为“小设备趋势网”。网络建成后,北京将有1500个“迷你监测点”,无需人工便可实时回传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传感器监测网项目一经提出就在业界吸引了大量的目光,其原因是北京是全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布设颗粒物传感器监测网的大型城市,仅第一期计划布设传感器就达1500个,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看似深奥、高科技,其实,这项工作离老百姓非常近。老百姓想准确知道家门口的空气质量,决定今天该不该开窗?是否开车出门?这些都是我们日常最关心的问题。但这些数据能代表城市的总体空气质量,却无法告诉人们周围PM2.5的具体情况。而这些,对于颗粒物传感器监测网来说,就是“小case”。

探索的第一步就是这1500个点装在哪儿?选点要考虑到空间代表性、各类污染源以及未来应用的场景、安装和通信的可操作性等等,既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经验。王欣提出了“均匀覆盖、源头加密、纳入质控、弹性部署”的趋势网布点原则。

“均匀覆盖”说起来简单,北京那么大,地理位置多变、周边环境复杂,1500个传感器具体安装在哪儿必须综合考虑。对此,王欣选了5000多个点位,制作成图纸后逐一查看每一个点位的具体信息和周边状况,最终筛选出1000个作为基于网格的“均匀覆盖”的点位。

即使选定了的点位,也不是一直就固定不动了,王欣告诉记者,和传统的固定监测站不一样,趋势网的选点不是一次性的工作,而是永远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选点工作将会一直持续,目的是让监测网络更加合理、适用。

在王欣看来,实现趋势网价值的关键是掌握和不断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王欣说,虽然目前趋势网对于传统监测网络只是起到辅助监测的作用,但是监测的结果可比、可靠,而且数据质量可控。通过王欣与监测中心合作伙伴IBM中国研究院的专家共同探讨,还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认知计算的云质控算法,成为了北京环境监测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最好案例。

这项工作自去年年底启动以来,目前已经接近尾声,而且在今冬采暖季,已经开始初试牛刀。“上上周,法国的同行来我们这里考察,他们看到我们的监测网络后,非常想合作,确实北京的传感器监测网建设跑在了国际跑道上。”王欣告诉记者,他和团队现在干劲儿特别大,这是当前非常先进的监测技术,未来还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等着他们去探索。

晚上,你想出去跑步,打开手机,你就可以查看到你所要跑的这条路上的污染物数值,这个监测网络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为科学实用的健康防护数据;某个区县的某一小餐馆出现污染源,我们能第一时间提供精准数据并可以用三维模拟技术提供空间状况……王欣所说的这些,在不久之后就能够实现。王欣和他的团队正用他们的热情、责任感、专业精神和国际视野为北京造就“国际一流”的监测网络的能力,为北京的蓝天提供更完整和精准的监测信息。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