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李庄,在抗战中涅槃重生
三游故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庄,在抗战中涅槃重生

 

长江边的李庄古镇,位于宜宾东约20公里。魏晋南北朝的肖梁时代,长江水运每60里都设有里程桩界,作为衡量纤夫的工作量。从南溪上行到李庄一个叫“凉亭子”的地方恰有一天然石桩,为省事,就设置为“里桩”。随着时间流逝,人们聚居河坝建起的渔村又大都姓李,人称李家庄,后就讹“里桩”为李庄了。

长江之名始于宜宾,万里长江第一镇自然非李庄莫属。李庄作为川南水运重镇和物资集散地之一,附近数十个乡镇的农副产品和土特产都在此汇集装船,通过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辐射到沿江重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就了李庄曾经的繁华。为了保护行业利益,各种行会、帮会、同乡会应运而生。于是,富裕的人们开始兴建各种会馆、庙宇,利用这些特定场所联络感情、沟通信息、处理矛盾纠纷,凝聚群体力量。“九宫十八庙”就在这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拔地而起。

人民富裕、商贾云集、庙堂林立,这样的小镇并不少见,更谈不上声震神州了。可是,在日本侵略者疯狂入侵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历史选择了李庄,李庄改写了自己的历史。为了保存民族精英,保护数以万计的中华文物、珍宝,无数大学师生开始西迁、南下。当时,同济大学与南溪县衔接,一些乡绅怕猛增的人员引起物价上涨,影响当地秩序和自身利益,婉拒了同济大学。得知这一消息,李庄有识之士迅即达成共识:认为李庄有能力接纳这些文化机构的迁入,各种生活物资也能保障供应。1939年8月8日,一纸电文从川南小镇李庄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短短十六字电文,不仅改写了李庄历史,更体现了李庄人勇于担当的胸怀。这个仅三千多居民的小镇,把为了信仰省吃俭用筹资兴建的庙宇,把为生存大计维护行业群体利益的宫观会馆,把一生奋斗积累的财富修建的宏大庄园,统统腾空出来,因陋就简改成教室、宿舍,恭候上万师生的到来。

随同大一道迁来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人类体质研究所、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文科研究所等文化机构。从1940年到1946年,李庄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小镇,一跃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驰名海内外。童第周、傅斯年、吴定良、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等科技文化巨星,从此与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偏僻小镇暂时安下的平静书桌,为民族复兴保存了一堆星星之火。

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小镇沸腾了。无论是平日矜持的文化人,还是贩夫小卒男女老幼,白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夜晚点燃火把游走街巷,三天三夜的奔走狂欢,宣泄八年抗战的愤怒、压抑和希望。

狂欢意味着分离。国家的文化精英与李庄的朴实百姓,手牵着手,洒泪话别。滚滚长江见证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李庄人以何等的气魄继承了民族复兴的火种。

走在逼仄的小巷,我听到了多年前李庄百姓与下江人相谈甚欢。凝视同大的课堂,我看到了满眼热切的学生与忧国忧民的先生热烈交流。抚摸斑驳的墙壁,我感到了冰冷的时光燃烧后的温度。呼吸清冽的空气,我嗅到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坚韧不屈、优雅醇厚的气息。

清晨,伫立在江边,眺望着逆水而上的航船,像慢镜头一样慢慢摇近摇近。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把江水染红,把航船涂抹成金色。李庄在温暖中醒来。我知道,一两天是读不完古镇的。这本巨著,被压缩在这个小小的古镇。穿越时空也许是理解她的一种方式,但那艘载满金辉的航船,正在诠释一个崭新的世界。

到李庄古镇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夏秋冬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所以出发前对李庄古镇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李庄古镇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李庄古镇必去景点推荐。“一花二黄三白”是该镇的特色食品,即花生、黄粑、黄腊丁、白肉、白糕、白酒。

□沈治鹏/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