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常读文学经典 心会开阔柔软
《比萨斜塔》
《瞧这一家人》
《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昨日首发
北京青年美术双年展 关注“丝路脉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6年10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赵兰振谈文学经典:
常读文学经典 心会开阔柔软

 

北京十月文学月精彩纷呈,10月18日下午,十月文学院副院长、著名作家赵兰振主讲了“如何阅读文学经典” ,讲座结束后,本报记者采访了赵兰振,就一般人阅读文学经典中的一些困惑,聆听了赵兰振的精彩观点和建议。

谈标准的衡量:

真实是文学经典的灵魂

记者:评价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您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是什么?

赵兰振:我认为真实是一部文学经典作品的灵魂和生命。验证一个作家是否优秀,就是看他能否用语言一把把你攫进他的世界,让你有亲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真实有一种力量,可以穿越时代,穿越文化与地域的重重阻隔呈现在你的面前,那些经典小说作品无不如此,我们读《红楼梦》,似乎就生活在大观园中,跟随着那些女子烤肉、赏雪、宴会、作诗;读沈从文,似乎就生活在湘西的山山水水里……

还有一些作家,像马尔克斯、卡夫卡、布尔加科夫……他们所写的小说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逻辑悖离,看似荒谬,但你真正读进去的时候,才发现作家的世界没有丝毫虚构成分,全部真切可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当他最爱的妹妹扔给他一只他平日喜欢吃的苹果,苹果不慎砸伤背上的甲壳,随着咯吱一声钝响,一阵尖锐的疼痛险些将他击昏,他的背部在许多天里都有一个凹坑,这让你仿佛看到了那样一幅生动的场景……

谈故事的作用:

重复不具备艺术价值

记者:文学经典里绕不开“故事”,在读文学经典时,很多人常常被故事吸引,跟着故事走,对此,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赵兰振:对于小说来说,故事不能说不重要,人生来有听故事的天性,没有故事的小说容易让读者乏味,但故事只能作为小说的框架,其重点不在故事而在作者构建的那一个真实、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从另一方面来讲,人类社会中人与人发生的故事有数种固定类型,在戏剧文学中被称为“戏核”,也就一百多种吧。就是说,故事是可以重复的,无论多么稀奇古怪的故事在历史上都曾经发生过,都是一种重复,重复不会创造,不具备艺术价值。

真正的文学家,应该为读者构建一个真实的、充满感染和震撼的艺术世界,在这个艺术世界里,故事只是一种手段,它被隐藏在广阔丰茂的生活场景之下,对一些核心的、关键的细节,作家要无穷丰富地展开,通过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魅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其他方面,又要学会省略,既要“展开”,更要“折叠”。

比如在写一个饱经风霜的中年男子时,通过对他动作、表情、行为、眼神等的细致刻画,传达给读者沧桑的、闪烁的、隐忍的、漠然的、深情的等印象,这是“展开”,读者就可以从丰富的细节里推测他的人生故事;这就相当于作家只写了中年男子的一个“横断面”,而人生的无穷丰富性通过读者的想象和推测,补充完整了;而对这个中年男子人生经历事无巨细的描写,则是需要“折叠”在“横断面”下的。

再比如我最推崇的《红楼梦》和《聊斋志异》。这两部作品都超越了“故事”本身,作家为读者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深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过精美无比的语言,饱含岁月真谛的人物经历,还有时代的变迁、世俗的幽微、人性的复杂被一一展现,让读者深受震撼。

谈阅读的意义:

读好书像与高尚的人对话

记者:对于一般的读者,在阅读文学经典时,常常有“读不进去的感觉”,对此,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赵兰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凡是能经受时间洗涤,成为经典作品的作家,都有着较深的人生阅历、较高的思想深度,而对一些阅历较少的青少年,读起来肯定会觉得困难。

我的建议是,一则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读一些跟自己的人生阶段相仿的文学经典,由易到难,慢慢深入;二来,应该积极去实践,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的阅历和见识,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广泛学习,这样再回过头来读文学经典,可能就会受益很多。

我一直觉得,常读文学经典的人,心会变得开阔、柔软。“开阔”是人生视野的打开,而“柔软”则来自人类文明最优美东西的感化,同时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所了解,不会在物欲横流中人云亦云、迷失自我,而能有自己的坚守,活出自己的色彩。有文学经典相伴,我们的生命也因此更美丽。

□本报记者 余翠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