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路边约出 涉外球赛
当时 只道是平常
错过
“微笑”蛋糕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6年10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边约出 涉外球赛

 

最近,公交电车分公司足球比赛正如火如荼进行,电车7队的小伙子们奋力拼杀,已经跻身四强。他们说,是一张老照片激起了他们的“斗志”。照片上,是一群穿着红色足球衣的小伙子和黄色球衣的外国人的合影。这是30年前,也就是1986年,现在电车7队队长、当时106路电车的驾驶员刘志文和同事,跟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们踢过的一场涉外足球赛。

在刘志文口中,足球曾经是一项全民运动。

“那时候娱乐少,绝大多数老百姓家里也没有电视,下了班几个比较喜欢足球的同事一约,就去踢球了。”刘志文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北京绝大多数的学校操场、单位运动场、体育场都免费向社会开放,下班后就近找个操场,就能踢上一场足球。虽然没有草坪,都是黄土,但这并不影响年轻人的热情。

“虽然是黄土地,但是操场是标准的足球场大小、球门也是标准的。”

当时,刘志文在106路电车当驾驶员,踢足球是他跟同事们最大的娱乐。车队也非常支持他们,统一给足球队的队员购买了球衣。从1983年组建球队,直到1987年因线路调整大家被调到不同车队、球队解散,他们每周最少踢两回球。

一天下班后,刘志文和同事照旧去当时的北京市209中学踢球。踢球回来的路上,一帮人骑着自行车还在说笑,突然,一辆挂着大使馆车牌的小汽车迎着他们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大街上还没有私家车,小轿车也是鲜有。

外国人走到他们跟前,用流利的中文说:“你们好,请问你们能不能跟北京大学的留学生踢一场球?”

刘志文已经回忆不起这名主动约球的外国人叫什么名字。在那个年代,能跟外国人踢一场球是件大事儿,向车队汇报后,车队向上级电车厂申报,电车厂再向上级电车公司汇报,最后经公司批准、出函,才敢回复大使馆。

为了鼓舞士气,车队书记亲自挂率,电车公司出了一辆单机车,专门拉着全体人员开往北大。大家提前把班倒好,就为了参加这场涉外足球赛。

照片里白上衣这个,就是我们书记。当时觉得北大老远了,现在坐着地铁就去了,那时候,坐公交车得半天。所以公司给出了一辆车集体过去。

当时外国人在国内还不多,能跟外国人踢一场球,在球场上一较高下,是件很让人兴奋的事儿。球队的成员全都特别兴奋,甚至爱国热情都高涨起来。

为了能踢得更好,电车公司还把保养厂的足球队融入进来,这下大家更有信心了。

“不过一上手就傻了,人家那体格、那技术、那脚法,真不是吹的。”刘志文说着就笑了。当时为了应战,还设计了433、442之类的队形调整,不过,一是水平相差悬殊;二是当时面对外国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识占了上风,有些放不开踢。

“最后我们0∶3输给人家了,输得心服口服。”刘志文说。

后来,随着东单线路改造,106路电车停运,车队的职工被分派到各个路线,这支踢过涉外足球赛的公交电车球队也就解散了。

□边磊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