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大上的录音机
天使一样的母亲
长好“腰板”
亦师亦徒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6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大上的录音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录音机作为一件高档奢侈品进入了中国家庭。那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开始逐步丰富起来,文艺作品不再仅仅是那几部老电影和“样板戏”,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音乐正悄悄在民间尤其是青年人中间“流行”,以《刘三姐》为代表的文革前的电影戏剧作品被大批“解放”出来,以《小花》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电影的插曲仿佛春雨一样一夜之间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这种背景下,录音机开始进入家庭,先是一种日本进口的形状像“一块砖”的单卡单放录音机,然后是港产的、国产的各种品牌的录音机。录音机成了每个年轻人找对象必备的四大件(自行车、手表、录音机、照相机)之一。

那时候,大街上到处都有专门卖磁带的小店,小店里有原版带和空白带两种,原版带大约10元左右一盒,空白带大约5元以内,店里专门有一部高级双卡录音机在不停地翻录盒带,你买一盒空白带,可以免费帮你复制一盒原版带。你如果自己提供盒带来复制音乐,则要交一元钱的复制费。小店的生意火得不得了!

买录音机不仅仅是为了听音乐,还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用途就是“学英语”。因此,买录音机的年轻人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喜欢流行音乐和跳舞的“时髦青年”,他们经常骑着自行车提着录音机出现在大街上,录音机里放的舞曲震得整条街都颤抖,他们去公园里或家庭里聚会,跳一种叫“迪斯科”的摇摆舞,这一类青年还喜欢穿喇叭裤、留长头发,被人们称为不思进取的“失足青年”或“问题青年”;另一类是没考上大学,立志“自学成才”的年轻人,他们用录音机“听讲座,学英语”,不管是工厂还是机关,几乎每个单位都出现了“英语热”。每当夜晚来临,录音机播放的英语单词的声音不绝于耳。在这个群体里,出现了很多自学标兵,他们考上了各种各样大中专院校的成人班,然后又走上了各个单位的管理岗位。

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79年,我和我哥哥正在听音乐。那时候,哥哥已经参加工作,我还在上高中。这台香港产的录音机哥哥平常都放在单位宿舍学英语用,只有周日才带回家来让我过过瘾。

有一天,哥哥一位在企业做宣传工作的朋友来到我家,背了一台海鸥牌120照相机。那时候,家里有台录音机属于高档奢侈品,很值得显摆一下,我们就在摄影师的导演下,按照他的要求摆姿势、做动作,拍下了这张照片,留下了青春岁月里难忘的一段回忆。

□高伟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