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部队实行大裁兵计划,于是陈启辉和很多战友一起转到地方,成了北京城建集团的一名普通职工。现在,陈启辉是北京城建北方设备安装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他已经在政工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尽管当兵的岁月已经远去,但是在部队学会的“特别能战斗”却是他这么多年一直坚守的做人做事的原则。
1980年11月,陈启辉穿上了军装,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北京,当上了一名基建工程兵,成了“保卫首都、建设首都”的一员。
部队就是一个大熔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这里得到锻炼,相互之间成为终生难忘的战友。在部队里,除了正常的训练,陈启辉还有另外一个岗位就是在构件厂加工钢筋。年轻时的陈启辉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工期紧,任务重,战友们为了按时完成任务都主动加班。陈启辉还记得,那时候他们每月只有6块钱的津贴。现在看来每月6块钱不算啥,但在那时军人心中却犹如奖章一样光荣。在陈启辉眼里,新时期的战场就是一个个工程。随着一个个工程的竣工,陈启辉慢慢成长,部队的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就深入了陈启辉骨髓里。
尽管身上的军装脱下了,但陈启辉心里的军装却一直都在。转到地方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陈启辉成了一名宣传干事。古人有“投笔从戎”,但是陈启辉却是放下了手中的钢枪,拿起了笔杆子。角色的转变,并没有吓倒陈启辉,他拿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军人作风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当时陈启辉家住朝阳区立水桥附近,上班地点在海淀区大柳树,每天陈启辉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六十多公里。他知道要想写出好的作品,待在办公室是不行的,最好的岗位是在一线,在职工身边,所以他经常在赶往工地的路上。
那段时间陈启辉每天早上早早就起床了,骑着自行车就上路了。到单位后,整理一下工作内容,便骑着车赶往工地。一次,公司有一个项目在方庄,陈启辉就先从立水桥骑到大柳树,再从大柳树骑车到方庄。晚上,职工们都下班了,夜幕下,陈启辉又蹬着车往家赶。一天下来,陈启辉骑了将近100公里。回到家后,陈启辉顾不得周身的疲惫,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伏在书桌前,因为明天要向总编交这篇文章……
2003年非典时期,人们很多时间不敢外出,但陈启辉却始终在小汤山的建设者身边,记录着他们的英勇,随着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见报,陈启辉脸上才露出了微笑。到现在,北京市城建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城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等荣誉证书陈启辉已经堆了厚厚一摞。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